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


( )

先秦儒家的创始人孔子现实地全身心地关注人的生活实践和品格塑造,不谈鬼神也不谈彼岸。他借树立人之为人的崇高理想。当子贡问: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孔子答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这种,也即对人类深广之爱的人道主义的理想境界,确实是仰之弥高,连尧舜这样孔子称赞不已的古代圣贤都不能完全进达。对于中国人来说,的神圣高度,绝不亚于人格化的上帝。所不同的是,人格化的上帝彼岸,而却在现实世界的峰巅。孔子又确立了一些与现实密切联系、有确切内涵、人们可以作为目标为之奋斗以近仁的仁德,如爱人泛爱众孝弟忠恕,以及为政者的先教后诛。使人们感到之道德巅峰仍是植根于大地,而不是虚无不可捉摸的,故而有了近仁的勇气和信心。


(
)


礼是仁这种内在品质修养要求的外化。孔子的的概念传承于周礼,周礼中的提出的是一种保持社会各种人明份从而使社会有序的思想。即是一种外在他律性的规范和典章制度,人们对礼的遵守主要是作为外在的典章制度去执行。而孔子的则是积淀在中的,已经扬弃了它的他履行性。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矣。为仁有己,而由人乎?由此看来,人而不仁,则对于他完全是外在的异己的东西,是不情愿的束缚;人而成仁,则礼就成为他内在的本能一样的自觉德性或精神。内仁外礼就此统一起来,有了这种人文精神贯通的不再是拘泥僵化的典章制度。他已摒除了不仁麻木,周流着带莱的灵动的活血。这是孔子对于以为内心导向的外向行为的最高评价标准。


(
) 人治


以儒家对人和生活的关怀,必然对人所依存的群体社会寄以关切。君民同乐的太平治世,一直是先秦儒家笃信渴求的乌托邦。以其性善的理论基础,注重予人进行利导的礼治而不是对人实施纯粹强制的法治成为一种必然。先秦儒家所推崇的社会组织化方式,可归纳为内仁外礼,即以内化的的道德修养和外化的的规范典章来协调人们的行为,以达成社会的和谐状态。


首先,孔子将仁解释为爱人,他既是个人道德修养的标准,又是现实管理中用作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为政治国的最高原则。于是内仁在强调发挥个人主观精神和道德修养的同时,仁德便成为人们内心体验和外在实践的道德规范,制约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具体行为。人生论的道德修养与为政治国的手段相结合,个人道德修养变成社会组织的手段,促使内仁外礼具有了自组织的功能。

其次,周公旦制周礼后,已成为整个国家、社会、家庭、个人等各方面行为规则之总和。正因礼具有巩固国家政权,维护君主统治和治理国家的政治功能,使其构成法律的一部分,获得强制性权力和得到国家政权的支持。实质上是先秦儒家的,作为客观、外在的制度,产生了规范人们行为的力量,并使内仁外礼获得了他组织的功能。


仁是主观道德修养,礼是客观制度规范;仁是内心自觉,礼是外在控制。他们互为因果、相伴相生,借助内外对耦结构产生了内仁外礼的整合关系,具有了自组织他组织的谐协特征。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前文所讲的的自律性,是孔子建构的完美的仁礼统一,是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理想状态,不能看作是孔子对的他律性之绝对否定。而的他律性正是通向的自律性这一境界的必经之途。关键在于必须是纳仁作其圭臬的礼。


人治即是仁治,即是仁
 

墨家思想
——
该派思想,主要反映在《墨子》一书中。尚贤尚同是《墨子》一书的基本政治纲领。墨子认为"尚贤"(任人唯贤)是为政之本,这种平等思想直接冲击宗法世袭制。

他又提出"天下有义则治,无义则乱",应"一同天下之义",即制止天下动乱,必须选举贤能的士、卿、大夫、天子来一同天下,为万民兴利初害,这就是"尚同"

墨子言功利,和杨朱的"为我"大相径庭,他说的利,不是利己,而是普天同利,这种建立在理想国上基础上的功利主义,是《墨子》一书的基本道德观念。

墨学是代表小生产阶级说话的,具有一定的人民性。因此墨家反对剥削,崇尚劳动。提出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不与劳动的,就不能获其实

《墨子》一书政治观点和道德观念形成的共同基本核心思想,便是墨子提出的"兼爱"(兼相爱),"兼爱"是墨家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其它非攻、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也都是由此而派生出来的。墨子的"兼爱",是对孔子思想体系的基本观念的""的改造。墨子提倡"兼相爱" ,就是说无差别地爱社会上一切人。


思想鉴借
——
关于墨家学说的现实价值,如鉴借墨家的"兼爱"思想,它要求人们平等互爱,也互相援助,突出了互利互助的精神;如鉴借墨家的"尚贤"思想,这""主要是指有道德、有学识的人才,这一道德价值取向,对于激励人们加强自我修身、力争成为贤者有积极作用;如鉴借墨家的"节俭"思想,墨家的这一"节俭"思想于今而言,依然具有针对性,更值得我们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