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子论文》的思考


  前些天,我的老师老师给我讲了一个题为《兔子的论文》的故事。讲完之后,她给我留了一个思考题: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故事大概如下:

  一天,兔子蹲在洞口,过来一只狐狸。

  狐狸走上前问:“兔子老兄,你在干嘛呢?”

  兔子不慌不忙地说:“我在思考一篇关于‘兔子是怎样吃掉狐狸的论文’,而且论文的底稿就在洞里”。

  狐狸听完后,带着好奇走进了洞里。

  一会儿,又来了一只狼,他问了兔子相同的问题,兔子也作了相似的回答。于是,狼也带着好奇走进了洞里。当他进入洞里时,看见一只狮子正用舌头舔着嘴唇,而且嘴角边还留了几根狐狸的毛。

  狼不解地问狮子:“狮子阁下,您在这里干嘛呢?”

  狮子笑着说:“我在看一篇兔子写的论文,题目是《兔子是怎样吃掉狐狸和狼的》”

  故事就到这里结束了。但留下的问题仍没有结束,因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这需要我们自己去体会。而且,听故事的人不同,我想结果肯定不同。

  如果是一个管理者,他会得出:在企业里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领导者身先士卒,躬亲自问。管理好下属,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为企业带来最大的效益。显然,在这里管理者将自己比作享福的狮子,兔子就是自己的下属。狮子之所以能吃到狐狸和狼,是由于兔子的智慧。

  如果是一个官员,他会得出: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大舞台,官场更是如此,有时还夹杂着血腥味。不论你是否承认,官场中遵循的就是生物中的丛林法则,而且是一种相互利用的关系。因为就单个的狮子和兔子,或许都不能吃掉狐狸和狼,但是他们只有合作,从本质上说是利用。兔子得以保全自己,狮子享受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猎物。显然,在这里官员看到的是狮子和兔子之间的协议关系。也许狮子抓住了一只兔子,兔子为了求得生存,就用写论文的策略诱导更多的猎物来作为狮子的食物,图得自己的生存;也许,兔子的家族一直受到狐狸和狼的攻击,为了谋求生存,兔子寻找到了新的靠山,维系了自己的生存。

  如果是一个教师,他会告诉他的学生:大意者往往失败在大意上。在生活中,尤其是刚进入社会,一个人一定要提高警惕,三思而后行。因为就兔子而言,他是怎么也吃不了狐狸和狼的,狐狸和狼正是由于这种思维,才会带着好奇去看兔子所谓的论文,最后上当受骗了。

  还有这样一种现实的人,他们觉得这个故事本身就不会发生。一方面,动物说什么你怎么会知道?另一方面,狮子逮到一只兔子,怎么会有人的思维来利用兔子去捕获更多的猎物?这简直是瞎说。在这里,我想说的是社会是丰富的、也是复杂的,并非所有合理的都是现实的,换言之,也许很多不合理的往往具有更大的现实性。因为,故事的意义往往大于故事本身,我们从故事中获得的是蕴含于其中的道理,而不是单纯的故事本身。

  感想写到此,故事的蕴意仍没有结束,我相信不同的读者对此会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社会实体对此会有不同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