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0向2.0转化:学雷锋要上新版本了!


 

从1.0向2.0转化:学雷锋要上新版本了!

80后,曾几何时,这还是一个又一个地引起着诸多争议的部落,他们的喜怒哀乐,生活方式,他们的价值观念,与他们前辈们表现出诸多的差异,存在着这样那样的摩擦、冲突与碰撞。然而,此次两会上,身为人大代表的“80后”——湖南女孩文花枝的出现,则又引发了又一轮的话题。这位“英雄导游”的英雄事迹与她的80后身份,都在进一步深化和纠正着人们对于当代年轻人的偏见。

明天又是毛主席号召学雷锋题词发表的3月5日了。

在过去三十多年,共和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当我们蓦然回首间,又不得不思付着这样一个事实:眼下,最难办的不是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想在经济上有所作为可能不易,但要想在理念、文化、人格品味,特别是诚信上有所作为,就更难了。因而,本人以为,“学雷锋”似乎也应该有一个新的版本了,就是亦有一个从1.0向2.0过渡的问题了。

第一,在核心理念上,要从“政治图腾”向以人为本转变。不管怎么说,当年伟大领袖提倡“向雷锋同志学习”之初衷,作为(或演变成为)政治图腾,这是有它特定的历史缘由的——在那样的时段,不被涂上政治色彩那是不可能的。但时至今日,纵有一万个理由也应该改弦易辙了,也应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对之赋予全新的内核了。我以为,关键是以人为本,即我们的“学雷锋”也该打上新时代的烙印——以人为本了。

第二,在基本载体上,要从运动模式向着生活模式转变。早在小平提出“三个有利于”之际,就将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作为今日之社会主义发展的第一战略任务;而后来的江泽民总书记提的“三个代表”也重点关注了人民生活。说一千道一万,人民生活水平,即中华民族整体福利水平的提高是第一位的。一时一事之运动模式早应偃旗息鼓了!按照老祖宗马克思的话来讲,唯物论的历史观,头一条就是人首先得有吃的、穿的、用的,解决完这个生活之后才能创造历史。所以,我们今天的“学雷锋”活动亦应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基本载体。

第三,在实施形式上,从作秀型向着事业型转变。“学雷锋”,应该贯穿到自己的本职工作之中,结合自己的事业为之;而不是把事业抛在一边到外边去打扫卫生,做好事儿——实则“作秀”而已。故此,第一位的是“岗位学雷锋”,你的本职工作都搞不好,还何谈“学雷锋”啊?!

第四,在英模标准上,要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原先的“学雷锋”只有一个标准:“作好事,不留名”;似乎留名了就不是雷锋了,这当然是不对的。而现在就要:“作好事,不留名”与“作好事,留姓名”二者并行。“作好事,不留名”的“雷锋事迹”的确应该得褒扬,但“作好事,留姓名”的“新雷锋事迹”亦应得到社会的认可。志愿者行动之所以能够如火如荼地搞搞起来,并在全球得以传播,就是因为它使人们在为他人作出牺牲或让渡利益后留下了姓名。我作好事儿了,你就得记得我,这有什么不可以的呢?做了完好事儿上了电视说的,可以;不上电视宣传的更是令人肃然起敬。你不能说别人上电视就说人家为了出风头。

第六,在价值观认定上,要从过去单纯奉献型向着价值的自我实现型过渡。过去的学雷锋一味地要求人们有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今天的新雷锋运动就更应该注重人们自身的价值实现问题。当他们为他人作出贡献之时,也应该使得他们的贡献被社会所承认和鼓励,并使之能够继续坚持下去,从而给我们整个的社会营造一个和谐互助的氛围。

学雷锋不能一刀切。其实,毛主席当年也没说要一刀切的。但是,当学雷锋成了拿在某些官员手里的一条棍子,甚至成为了整人的工具,拿出来到处去敲,哪里的工作推不动了就“学雷锋”,这样就不好了。如此这般的学雷锋当然就成一阵风——“雷锋叔叔三月来,四月走!”;类似的“雷锋叔叔没粮票,所以他走了!”的闹剧再也不要上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