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日贸易中“农药”残留问题的反向思考


  在中日双边贸易中,有关“农药”残留问题的新闻上在中国有理有据的反驳中我们已经看到了问题的所在。那么,在这个由日方发起的摩擦里,我们还能看出什么新闻简直呢?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副产品的出口比例和比重都一直在持续增长,而在农副产品中的农药残留问题也不能只有在出口时才得到重视呢?
    让我们先回顾这样一个典型事例:一个外国朋友在进医院接收检查时发现,医院给患者做检查因没有提供防护辐射的用品而拒绝检查。如果不是这个外国朋友发现,如果不是被媒体暴光的话,那么我们国内的医院难道句不知道辐射会给患者带来危害吗?在舆论的公众的谴责声中,医院到是增加了防护用品。可谁该对以前作了检查的患者负责呢?国内又有那位有正义感医务工作者出来为此而做了检讨和反思呢?
    我们在回过头来说农药残留,以前人们去市场买菜时,都喜欢买那些外表整洁、齐整的蔬菜来衡量蔬菜的质量,曾几何时?当觉醒的人们了解了还有健康问题时,人们再去市场买菜挑选的才要先看蔬菜上有没有虫吃食过的洞。因为人们用了这样的理论:虫所能吃过的,那就肯定是没有农药,或者农药的药性很小,不然虫怎么能吃到蔬菜呢?
    可叹、可悲的理论和逻辑,但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有了这样的逻辑也只能用无奈来形容。绿色食品、绿色蔬菜,我们面对这农药残留只能是无奈吗?公众的健康难道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吗?还是这个问题得不到人们的重视和疏忽呢?
    病虫会危害农产品的产量和收入,但过度依赖农药来杀虫又会带给我们多少的遗憾?
    农副产品出口讲环保、讲无污染,而对国内市场的无污染又该谁来监管呢?
    难道科学发展迅猛的今天,我们去买菜还要用肉眼来看蔬菜上有没有虫吃过的痕迹吗?
    如果我们无意中不幸因误食了含有农药残留物所造成的意外伤害时,我们又将向菜农还是向蔬菜经营者索赔呢?如果您路过郊区的时候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菜农或者蔬菜采购进市的销售者为了使蔬菜能卖个好价钱、让蔬菜看似更加新鲜些,也不管是什么水就往蔬菜上喷洒。蔬菜看上去新鲜了,可这种即使没有农药残留的蔬菜还能叫做无污染的蔬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