咄咄怪事的背后――引发“全民招商”深层次的原因




  人民日报披露了安徽省阜南县有两位局长(一位安监局长、一位市容局长)竟因没有完成招商引资任务而受到严厉处分的事件,这件咄咄怪事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全民招商”,层层分解招商引资指标的现象,并非是阜南县的专利。全国各地都普遍存在,只不过是程度不同罢了。尤其是经济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区此类问题更为突出、更为严重。一谈到这个问题,一般人都会把它归结为领导“好大喜功”的政绩观在作崇。认为是一部分领导为了自己的仕途,把政绩作为升官的敲门砖造成的。这的确是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之一。但并不是问题的关键。实际上,问题并没有那么简单。还有一些深层次的原因。说白了就是“问题在下面,根子在上面”。

  首先,是上级政府的目标考核体系和考核指标不科学的结果。政府偏离了对社会宏观的管理职能,放弃了服务职能,对经济发展采取直接的管理模式,过多地干涉本来应该由市场来管理的事情。在具体的考核指标上,盲目地追求经济发展速度,一味地追求国民生产总值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等指标。每年中央出台当年的增长率后,省、市、县,层层加码,到了县级已经高达二位数。特别是市级政府在与县级政府签订的目标责任书上,突出了这方面的内容。目前,中央已经把经济政策从又快又好调整为又好又快。省级政府也已经开始调整自己的政策。但是,市级政府还没有完全跟上中央的步伐。年初与各县签订的目标责任书仍然在惯性运行。完成不了的,年底考核时实行一票否决制。县级领导也只好身不由已的跟着市里的指挥棒转,无可奈何地继续实行“全民招商”。如果不彻底改变目前实行的目标考核体系和考核指标,就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全民招商的现实。也就无法避免出现阜南县那样因招商而受到处分的咄咄怪事。当前,正值年初岁尾,正是各级准备签订目标责任书的时候,各级政府应该及时调整目标考核的指标,及时与中央的政策结轨。

  其次,是宏观与局部之间的矛盾的产物。从宏观上来看,全国的经济已经出现连续多年的高速发展。过热过快的经济发展速度,的确潜伏着巨大的经济危机。稍有不慎,很有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出现经济危机。可以说,目前已经到了非限制不可的地步。正由于此,中央才会做出调整经济政策的决定。从单纯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发展总量向追求经济发展质量和经济发展效益转变。并适当控制经济发展的速度。从全国来看,中央的决策是绝对正确的。但是,从局部来看,特别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来看,经济发展的速度还很慢,经济发展的总量还很小,经济还很落后,老百姓还很穷,地方财政收入还很低,仍属吃饭财政,经济发展的空间还很大。站在地方的角度,相当一部分地方官员主张抓住当前的机遇,继续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实际上,这还存在着一个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利益之争。

  其三,是现行的财政管理体制的弊端造成的恶果。现行的财政管理体制是: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分灶吃饭,把税收分为地税和国税两大块。地税是地方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国税是中央财政的主要收入。国税中的70%归中央财政,30%归地方财政。换句话说,也就是一级财政保一级政府。这样的财政体制就难免出现各级政府首先站在自己的角度,首先考虑保证自己的工作正常运转,首先考虑自己的利益。我国目前的财政状况是:国库充盈(外汇储备排在世界第四位)、省部级富得冒油、市级财政一般,基层穷得叮当响,有的甚至是债台高筑。不少社会矛盾都是由于地方财力有限,致使本应该解决的问题力不从心久拖不决。没有财政收入做后盾,手中没有钱,很多事情都无从谈起。正是由于这样,相当一部分地方官员认为:不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与东南沿海地区的差距将越来越大;不采取全民招商的措施,地方财政收入就无法有大幅度的增加。就无法解决干部工资待遇问题,就无力解决当地老百姓的生活问题,就无法保证社会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不论上面咋反对,再禁止,他们仍坚持认为欠发达地区要发展经济就必须抓好招商引资工作。正由于此情况,尽管中央三令五申,禁止下达招商引资指标,但仍有不少地方继续实行全民招商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