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励志点亮人生,创业改变命运”为口号的《赢在中国》创业精英大赛今年已经是第三个赛季了。这个节目以创业为主线,海内外一大批热血青年在央视所搭建的这个宏大平台上,充分展示着各自的精彩。由一批国内成功的企业家所组成的超豪华评委阵容,对每个选手表现所做的精彩评点,为大赛增添了太多的亮色。这个节目的主要受众无疑是年轻人群,但就连我这个早已告别年轻的“50后”,也总是锁定央视二套频道、每周二的晚上在荧屏前激动不已。相信这个节目在感动激励我的同时,也一定使太多的年轻人热血沸腾。而深究其原因,我想,节目的策划、包装、人才济济固然很重要,但更实质的原因则是“创业”一词自身的魅力使然。
何谓创业?从字面上简单地理解,就是重新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事业。其关键词就是“创造”,它意味着选择了一条多数人没走过的路,意味着要独自担当一定的市场风险,同时也意味着选择了一条充满了诸多不确定的人生之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听到了太多成功人士的创业传奇,创业在一般人们的心目中似乎是具有某种“英雄”色彩的行为,往往和天才、幸运等字眼联系在了一起。我们同时也知道一些有关“创业”的经验数据,创业企业的失败率高达70%以上,而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只有2%-3%,因而创业又因其失败率高而具备了某种悲情的色彩。我的观点是,创业在一个人的成长历程中的价值,并非仅仅用“英雄”、“悲情”等单纯的名词就能概括清楚。现在大家都认为大学毕业并非意味着学习的结束,恰恰相反,最使其受益的实践课程还没上呢。求职就业也好,自主创业也罢,都不过是一个新的学习阶段的开始啊。
从学习的意义上说,就业是学习,创业也是学习,而且很可能是更加有效、甚至铭心刻骨、受用终生的学习。一般说来,尽管就业环境对于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而言也是陌生的,也需要有个适应熟悉的过程,但毕竟这是个相对成熟的环境;是个挑战性和风险度都不很高的地方,在这里你不懂的的东西有人教你,你暂时承担不了的责任自然有领导和老员工先担着;也是个做错了可以推倒重来的地方。而自主创业则完全不同,项目是你自己(及合作伙伴)选定的,必须面对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一旦启动就是“开弓没有回头箭”,市场风险无处不在,费用每天都在发生,项目的可行与成熟是需要时间验证的,而时间意味着各种不确定因素的累积,一旦超过了你自己心理和财力承受的极限,而时间仍然是个未知数时,你就要认输出局,从而接受创业失败的现实。
正是因为创业所具有的这些不确定性风险,因此勇于尝试的人永远是少数,能够领略创业成功喜悦及无限风光的也永远是少数。然而即便你经历了一次实实在在的创业失败,只要你端正了心态,把这看成了一次难得的历练和学习,也许失败和成功就完全可能成为一个必然的因果关系。因为只要你认真用心,一次的失败所获得的人生感悟及职场体验也许是那些循规蹈矩的人终其一生也无法获得的宝贵精神财富啊。正是因为这一原因,创业始终对于那些渴望学习、梦想成功的年轻人们,具有着无限巨大的诱惑和魅力。中国第一个乒乓球世界冠军荣国团有句名言:“人生能有几回搏”,曾经被无数中华儿女奉为励志格言。创业是职业人生的华彩乐章,在这个虽然辛苦但却快乐、虽然艰难但却动力无限、虽然道路曲折但却光明在前的创业过程中,身在其中的创业者,能够真正体验完整的职业人生,为自己无撼的人生经历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不是什么样的人都适合创业,创业者也绝非盖世英才;创业需要资金、人才等要素的支持,但也绝非仅仅是那些富家子弟或海归的mba们的专利。但作为创业者也当然要有其必须具备的要素,比如激情、责任、诚信、伙伴等等。因为创业是要经历从未经历的人生挑战,没有激情将无法面对;创业意味着独立挑起对家庭、对员工、对客户、对社会履行责任的重担,没有强烈的责任感将无力承受;创业将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客户和社会创造价值,没有诚信就不可能走得很远;创业意味着一群志同道合的人抱团打天下,没有合作伙伴的孤独之旅是难以成功的。尽管创业的成功率很低,但即便是创业失败的人,一无所获的概率相信也是很低的吧。况且,我们提倡的是充分准备、审时度势后的创业,是淡化功利、重在学习与体验的创业。在这样的平和心态下开始构思、准备未来的创业实践,对每个当代年轻人都是有意义的,也许准备的结果,你发现自己缺乏一些创业必备的要素,并不适合马上开始自己的创业,可以改走其他的路,先就业、待条件具备时再行创业嘛。如果连考虑一下的冲动都没有,在这样创业条件如此优越的时代环境下,的确可能为自己的人生留下某种遗憾的伏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