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8日,由漯河市委组织部发起的“漯河市十万党员公开承诺”活动正式启动。根据活动规则,党员的承诺内容不但要公示,年终完成情况还要考核。有人对漯河市党员承诺的内容不认可,认为是套话,没有意义(9日河南商报)。

近年来,类似这样的公开承诺在各地并不少见,如“廉政建设公开承诺”、“改进服务作风公开承诺”、“公正执法公开承诺”等等。按说,建立公开承诺制度,既能细化工作目标和任务,又便于接受社会监督,不失为加强作风建设、提高工作效能的好措施,可为什么却不能赢得群众的掌声呢?

一是某些承诺“假大空”,正如有市民质疑漯河工委一领导“机关办公经费、 吃喝招待费要比去年有明显降低”的承诺,怎样才算“明显降低”?去年是多少,今年要降多少?这类含糊其词、无实质内容的承诺,当然就没有多少实际意义,更不会让群众觉得可信。

二是在少数地方、部门,往往只见承诺,不见行动,对所承诺的事项如果不能兑现,怎么办?没有细化、可行的监督问责办法,群众也没有话语权,因而在大家的眼中,再动听、再完美的承诺也不过是形式主义的摆设而已。

三是推行公开承诺活动,原本为了改进作风,提高效率,但在某些地方、部门或个人身上却变了味,有搞“运动”走过场的;有为了完成上面布置的任务,为承诺而承诺的;至于把“坚持早晚步行上下班”写进承诺内容,则属于不折不扣的做秀了。

俗话说:心动不如行动;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改进作风、提升效能、奉献社会、服务百姓,关键是做给老百姓看。没有实实在在的行动,不能取得看得见、摸得着的效果,当然不可能赢得老百姓的良好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