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人的迷惑与糊涂
在读有关宋朝的文献时,有两个很细小的情节,让我记忆颇为深刻,虽然我已经不能够确切的记得,我是在哪本书里读到的:
头一桩说的是,仁宗朝嘉佑年间,苏辙去参加当时的贤良方正科考试,在对策中,苏辙大谈特谈朝政的缺点,说是传闻陛下后宫贵姬千百,且是日日歌舞生平,饮酒作乐,欢乐失节,每日虽然坐朝,但却不商量国家大事,等退朝后,对朝臣是避而不见,如此云云。考官认为仁宗并没有这样的事情,他苏辙,完全是在信口乱言、胡说八道而已,考官已经不预备取录于这个狂生了。而这件事情却被苦主---宋仁宗知道了,他召见了那个维护他的考官,但并没有对他的功业予以了嘉奖,反倒是一通严厉的批评,他正告他的那些考官们,说:‘我们之所以要设立科举,为的是什么,不为别的,不是装门面、做样子,我们的目的是,通过制举,来发现并且录用那些真正的敢言之士,而这个小官苏辙,虽然所言非实,但他并不顾及自己的得失,而敢在对策中,直言之,可见他是有勇气的,并且还是真正的敢言之人,这样的人正是是我们制举所预备求取的对象,那么我们有什么资格,因为他的敢言而剥夺了他应得的科名呢,他应该得到科名。’
这是不怕被人骂,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本已经是难得的了,对于帝王,这更是难能可贵的了,宋仁宗朝,是北宋最繁荣的时代,或许他的成功,跟能够接受被人骂,(甚至是莫须有的骂名词,)怕是有着莫大的联系呢,我想应该是的。
然而,可惜的是,他的好秉性却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他的子孙就没有他这样的胸襟和气度了。宋神宗熙宁年间,孔文仲也去参加考试,所写的对策本来已经入选了,但却触犯了时政,终于没有被录取。这就是不能够被包容了。当时的大才子孙固就说过:“科举考试只取一日之长,试卷上满是虚华空洞的议论,本就不值得计较,更何况的是,我们的制举的目的,本来就是为就直言之士,如今朝廷认为孔文仲的议论足可以迷惑天下人,我倒更担心天下人不至于被孔文仲的议论迷惑,反倒被他的罢黜,而闹的天下之人,人人糊涂。”
孙固说的真好,我不知道王安石的变法的失败,跟这个有没有直接的关联,但我想因为这件事而间接的让天下人,对王安石的国政糊涂----------这个层面的影响怕还是有的。
补遗:我昨日写道:在读有关宋朝的文献时,有两个很细小的情节,让我记忆颇为深刻,虽然我已经不能够确切的记得,今日查资料,始记得,我所记得的事件出自于[北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一书的卷六。
我提及的两件事情,王辟之原文如下:
1。嘉佑中,苏辙举贤良对策,极言阙失,其略云:“闻之道路,陛下宫中贵姬至以千数,歌舞饮酒,欢乐失节。坐朝不闻咨谟,便殿无所顾问。”考官以上初无此事,辙妄言,欲黜之,仁宗曰:“朕设制举,本待敢言之士。辙小官,如此直言,特与科名。”仍令史官编录。
2。熙宁中,孔文仲举贤良方正,制策入等,以忤时政,不推恩。孙靖公固言:“科举徒取一日之长,言之虚华不足校。矧制举本以求直言,岂以忤而黜之耶今朝廷以文仲之言足以惑天下,臣恐天下不惑文仲之言,而以文仲之黜为惑。”论者嘉之。
另:
王辟之(1031—?),字圣涂,临淄(今山东临淄)人。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宋哲宗元佑年间(1086—1094),他担任任河东县(今山西省永济县)知县,曾“废撤淫祠之屋,作伯夷叔齐庙”,以“贵德尚贤”闻名。绍圣二年(1095),他知忠州(今重庆市忠县)。在任期间,政绩卓著。绍圣四年(1097),王辟之从忠州任上致仕还乡。回到家乡临淄后,他隐居在渑水河畔,过着饮酒赋诗、悠闲自得的生活。王辟之经常和朋友们欢宴,追古抚今,指点江山,畅谈一些风土人情和官场趣闻。后来他把这些听来的故事,著成了《渑水燕谈录》十卷。
王辟之在作于绍圣二年(1095)的《渑水燕谈录》序言中写到:“今且老矣,仕不出乎州县,身不脱乎饥寒,不得与闻朝廷之论、史官所书;闲接贤士大夫谈议,有可取者,辄记之,久而得三百六十余事,私编之为十卷,蓄之中橐,以为南亩北窗、倚杖鼓腹之资,且用消阻志、遣余年耳。”
孙固(一○一六~一○九○),字和父,郑州管城(今河南郑州)人。第进士。神宗时为工部郎中、天章阁待制、知通进银台司。出知澶州。复领银台司。加龙图阁直学士、知真定府。熙宁末,以枢密直学士知开封府。元丰初,同知枢密院事,改枢密副使,进知院事。出知河阳、郑州。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拜门下侍郎。五年,卒,年七十五。谥温靖。《东都事略》卷八一、《宋史》卷三四一有传。
孔文仲(一○三八~○八八),字经父,临江新喻(今江西新馀)人。仁宗嘉祐六年(一○六一)进士,调馀杭尉,转台州推官。神宗熙宁初,以范镇荐应制举,对策力言王安石新法不便,罢归故官。吴充代王安石为相,召为国子直讲,以不谙王安石经义,换三班主簿,出通判保德军。哲宗元佑初,召为秘书省校书郎。三年,同知贡举,事毕还家而卒,年五十一。官至中书舍人。文仲与弟武仲、平仲,皆以文声起江西,时号“三孔”。黄庭坚以之比苏轼、苏辙,有“二苏联璧,三孔分鼎”之誉。有文集五十卷,已佚。南宋宁宗庆元四年(一一九八),王莲编集孔氏兄弟遗文为《清江三孔集》,其中文仲诗文为二卷。《宋史》卷三四四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