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怀才不遇者改革志士龚自珍所处时代的经济指导思想误区


探索怀才不遇者改革志士龚自珍所处时代的经济指导思想误区

浙江省温州市洞头县 余荣星

 

1、晚清时期,龚自珍所处时代的经济指导思想误区状况

——闭关锁国是因为妄自尊大,而妄自尊大,则不思进取,不思进取则导致不重视合理化建议,而不重视合理化建议又导致没有实行正确的社会发展思路,没有实行正确的社会发展思路,何来振兴人才大有作为呢?

1)闭关锁国的政策

当西方世界在政治变革和工业革命的两个巨轮驱动下,只争朝夕,夜以继日地向前飞驰之时,中国的封建统治者却沉醉在“天朝大国”的迷梦之中,关闭了对外开放的大门。诛杀具有反清改革思想的知识分子,死死维护早已衰朽不堪的,延续了近两千年的封建制度。

2)妄自尊大的思想

由于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造就了封建统治者夜郎自大,高踞别国之上、轻侮一切外国人的狂傲心理。在封建统治者的心目中,中国是居于世界中心的“天朝大国”,所有的外国是和中国邻邦一样落后的“蛮夷”。统治阶级终日陶醉在“万国来朝”、外夷宾服“的幻梦之中,愚昧地固守所谓的“夷夏之大防”,甚至书写外国国名,人名时,也要使用带有污辱性的字词,以示“夷人犬羊成性,不可理喻“,更不必与之交往。对西方先进的物质文明,不屑一顾,一概视之为”奇技淫巧“,拒绝学习,将外来的先进器具如西洋枪炮、天体运行仪、天球仪、地球仪,望远镜,自鸣钟等等,一律视为”器物玩好“,束之高阁。当马戛尔尼邀请清朝将领检阅英使卫队演习新式武器操法时,清朝将领竟然毫无兴趣,认为这些武器操法,没什么稀罕。当枪炮武器已在世界军事上大显神威之时,安于现状的清政府仍让自己的士兵在那里挥刀舞剑,其愚昧、麻木与不思变革,一至于此!可以说,在鸦片战争前,每一位清朝官员都相信中国无比强大,在军事上不可战胜,谁也不肯相信西方已远比中国进步。这就是清朝政府的妄自尊大的思想。

3)没有重视合理化建议

Ⅰ、龚自珍警告清朝统治者,若“拘一祖之法,惮千夫之议,听其自移,以俟踵兴者之改图尔”然而统治者似乎还在沉睡不醒、龚自珍反被笑为龚呆子

——龚自珍的的确确是一个近代改革思想的先驱

早在鸦片战争前夜,龚自珍已敏锐地觉察到清王朝面临临末世的主张,主张效法王安石进行变法,改革旧制。他明确警告统治者,若“拘一祖之法,惮千夫之议,听其自移,以俟踵兴者之改图尔”,他认为:“与其赠来者以劲改革,孰若自改革。”龚自珍认为,世界是在向运动之中向前发展的,今天的世界由古代发展而来,未来的世界又由今日发展而去。他特别推崇《周易》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变易思想,认为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又说“思我祖所以兴,岂非革前代之败耶?”对这种大胆倡言改革的思想,在当时知识界震动很大,然而却被官僚称为龚呆子。

Ⅱ、魏源提出师夷之长技而制夷,不与外敌在外洋交锋,诱敌深入,尔后痛歼之等一系列正确主张,但是清政府始终弃之不用

早在鸦片战争前,他即主张严禁鸦片输入,鸦片战争失败后,在复仇雪耻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下,在林则徐交给他的《四洲志》底稿的基础上,经过短短数月的奋笔疾书,终于在184212月完成了近60万字(后扩编到88万字)的巨著《海国图志》。

魏源在书中鲜明地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主张。“师夷”,即向西方学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他认为,西方国家之所以富强,除了拥有一支装备精良的近代化军队外,更为重要的是由于采取建立了一套近代化的工业。为了使中国富强起来,魏源主张采取一条从军需工业开始,转变为民用工业的发展中国工业化的道路,建议设立造船厂和火器局,制造各种轮船和机器,并允许民间自由设厂。魏源还提出聘用外国科技专家,向中国能工巧匠传授近代科技制造技术的大胆设想。这在当时可称得上是高瞻远瞩的主张,因为直到二十多年后奕欣在京师同文馆打算聘请外国教师来传授天文、算学知识时,倭仁等大学士还一片反对之声,认为一旦用洋人为师,中国将有亡国灭种的危险。所谓“制夷”,即抵御列强。鸦片战争失败后,清廷上下又恢得了往昔的狂妄和麻木,“都门仍复恬嬉,大有雨过忘雷之意”。对此,魏源悲愤欲绝,他说:“凡有血气者所宜愤悱,凡有耳目心知者所宜讲画也。”《南京条约》签订后,道光皇帝尚不知英国到底在什么地方,有多大。对此,魏源愤怒不已地斥责清廷上下“以通市二百年之国,竟莫不知其方向”,“岛夷通市二百载,茫茫昧昧竟安在?”魏源清醒地认识到,对贪得无厌的侵略者必须高度警惕,千万不能迷信一纸“和约”。为此,魏源提出了提出了一套对付海上入侵者的防守方案,主张不与侵略者在外洋交锋,而在内地严密布防,诱敌深入,然后痛歼之。用“以守为攻”、“以纵为擒”的积极的防御战争进行自卫,是魏源“制夷”思想的中心内容。

令人遗憾的是,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始终为清政府弃之不用。相反,他的思想在日本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认为《海国图志》为“海防宝鉴”、“武备大典”。盐谷世弘对魏源更是推崇备至,曾把《海国图志》中的《筹海篇》译成日文介绍到日本。

Ⅲ、姚莹主张学习西方,他认为英国“地不及吾二十分之一,人不及吾百之一,……苟能知其虚实与其要领,何难筹制驭之方略乎?”然而清政府却没有一种刻不容缓的要求

鸦片战争期间,他在台湾严禁鸦片,积极抗英,而遭反动势力的迫害,被贬官四川。

姚莹认为鸦片战争的失败,“失人心,伤国体,竟至不可收拾,是不能无恨耳。”带着悲痛的心情,他撰写了《康輶纪行》一书,对西藏的地理、历史、政治、宗教、风俗习惯等作了介绍;还对英、法历史、英、俄、印各国关系,印度、尼泊尔、锡金入藏通道以及喇嘛教、天主教、回教源流等问题,作了详细阐述,呼吁清政府加强边疆防务、抵御外敌入侵。

姚莹认为,御敌必先知敌,他多年来致力于研究世界各国情况,“欲吾中国童叟皆习见习闻,知彼虚实,然后徐图制夷之策。”他认为,英国“地不及吾二十分之一,人不及吾百之一,……苟能知其虚实与其要领,何难筹制驭之方略乎?做到了知彼知己,中国就一定能够打败侵略者。

姚莹认为学习西方是中国有效抵御外敌的选择。他强调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还介绍了英国的资产阶级议会政治。

但是麻木不仁的清朝政府却没有一种学习西方的刻不容缓,迫在眉睫的要求。

    Ⅳ、包世臣设计系列改革方案,竟被昏聩权臣“笑为迂腐,置之不议”

早在鸦片战争期间,包世臣即以知识分子特有的忧患意识和敏锐的洞察力,将注意力投向了西方世界。1828年,他在给广东按察使姚祖同的信中,对英国侵占新加坡的危害性提出警告,指出英国将以此为扩张基地,中国“数十年,虽求如目前之苟安而不能”。可是包世臣的警世之言竟被昏聩权臣“笑为迂腐,置之不议”。

包世臣较早预感到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他说,英国“三十年来造作鸦片以害中华,每岁取中华银不下四五千万。……今鸦片禁绝,则该夷岁入,什去五六。且邻国以畏其富强而为之役属者,亦有窥测浅深。此英夷之不得不全力争此局者,固情势所必至。”

鸦片战争爆发后,包世臣曾先后建议林则徐、杨芳在广东沿海招募渔民和壮勇,利用他们的特长,阻止来犯英军。他称赞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是人民的“奇功”,主张选用三元里义民充任水师弁兵,收复香港失地。在《南京条约》签订前夕,他在南京连夜撰写《歼夷议》一文,主张封锁长江,防止英国舰船逃走,“必使万逆同歼,片帆不返”,表示了强烈的反侵略思想。

包世臣针对积弊甚深的社会现实,提出了系列改革方案:

在漕运方面,认为漕粮征收,运输的耗费给人民生活带来的世大负担,加上贪官污吏克扣肥私,漕运机构本身也失去正常功能,造成损失大、效益低的不良后果,影响政府财政收入和粮食供应。针对漕运之弊,他提出停止河运漕粮,改为海运,或在京畿地区设置“官屯”,种植水稻,逐步改变南粮北运的局面。

在盐政方面,认为食盐的民间走私和纲商、官吏的夹带走私猖獗,造成国家盐课日绌,官盐滞销,而私盐在市场上维持垄断高价,人民困苦不堪,上下交病。他主张取消封建垄断制度,实行自由运销政策,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增加竞争,提高效率,增强商业活动的内在活力。这一改革既有利于私人商业活动的发挥,又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还降低了民用盐价,于商,于国,于民都有利。

在河工方面,他主张把河工与水利问题联系起来,在治河的时候兼顾水利。他反对消极的“防河”,主张积极的“治河”。

在财政货币方面,他批驳了通贷膨胀有益论,主张适当发行纸币,以救时弊。

但是这一切言论切被那时的执政者置之罔闻。

4)没有实行正确社会发展思路的指导思想

我认为由于上述方面的几个原因存在,如妄自尊大、闭关锁国、没有重视合理化建议,则必然导致没有实行正确的社会发展思路的指导思想。

由于正确的社会发展思路的是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所以没有实施正确的社会发展思路必然导致经济发展的落后。

5)有招聘人才的科举制度,但没有招聘振兴人才的用人制度

我认为并不等于振兴人才,那些科举制度而产生的人才,只能说明你对原有的知识掌握得较为透彻,并不能说明你对治政方面有什么独到的见解,对解决现实问题的有什么很好的看法。所以中国历史上通过科举制度上来的人很多,但是对如何强国富民,如何振兴经济,如何治政等却没有多少人写出的解决方案。

我们知道,宋朝时,范仲淹,王安石等人都写过关于如何治政的方略,而其它人只是对它略有增减而异,并没有提出很好的超前性见解。

因此,有招聘人才的科举制度,但是没有招聘振兴人才的用人制度,这是当时经济工作指导思想上的误区之一。

 

2、龚自珍为何怀才不遇的原因分析

1)正道走不通

 ——没有在科举制度上建立招聘振兴人才制度是龚自珍怀才不遇的主要因素

龚自珍是一个极力主张变法思想的人,改革,由于不符合统治阶级的心意,所以他的提拨可能性就很小了。

由于晚清时没有在科举制度上建立招聘振兴人才制度是龚自珍怀才不遇的主要因素。

我看过《雍正皇朝》电视剧,该剧反映了雍正极力推行新政的措施,如火耗归公、官民一体纳粮,以及摊丁入亩,同时在旗人实行自食其力的政策。这些新政其实在很大一部分上就是振兴经济的措施,但是这些振兴措施也只是有雍正帝自己想出来的,而不是通过招聘振兴人才,而由下面的官员及原来科举制度所产生的人才而实行的。

我们知道,治国只靠一个人的治政措施显然是不够的,为什么唐太宗当时为什么如此重视合理化建议呢?因为唐太宗说过,我用弓箭定天下,但是却不知道弓箭的好坏,世上的事情我怎么都能懂呢?

所以我认为从这一点出发,当时雍正帝只靠自己一个人提出治政大措施显然是不行的,而他也没有实行招聘振兴人才制度,我认为这也是他治政不足之处。正是晚清时期,没有实行招聘振兴人才,所以龚自珍的改革主张得不重视,这必然导致龚自珍怀才不遇。

2)歪道不去走

——官场腐化、小人当道是龚自珍不能晋升的一个重要因素

由于当时还是流行不学无术,溜须拍马的官僚反而步步高升,而龚自珍是一个直汉子,这种通过歪道的形式,他是不会去做的,所以正是与屈原所说的一样,世人皆醉唯我独醒,众人皆浊而唯我独清。所以这也是龚自珍不能晋升的重要原因,由于无权寸步难行,这必然导致他无所作为,怀才不遇。

余荣星,QQ号为382163029,固定电话:075726135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