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05年工业经济


  关于2005年工业经济

  (2005年12月)

  近年来,全市上下坚持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以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克服各种困难,进一步深化各项改革,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使全市工业经济保持了平稳增长的态势。

  2005年白银工业经济的特点

  一是经济增长态势强劲。去年,全市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55.02亿元,同比增长16.29%。(其中:中央企业工业增加值15.25亿元,同比增长13.27%;省属企业工业增加值28.81亿元,同比增长15.57%;市及市以下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10.96亿元,同比增长15.55%。)

  二是产品产销衔接较好。去年,全市国有工业及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完成170.62亿元,同比增长17.56%,工业产销率达到98.51%。

  三是新兴产品增长较快。去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新产品产值3.61亿元,同比增长70.03%,新产品产值增长较快是重工业,完成3.36亿元,增长73.94%,占全市新产品产值的92.89%。

  四是企业效益继续提高。去年,全市国有及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品销售收入150.02亿元,同比增长15.61%;实现利润总额39694万元,同比增长2.63%。

  工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流动资金严重不足。受“双稳健”财政、货币政策影响,工业短期贷款减少,企业流动资金吃紧。(银城实业、长通电缆、绿源磷复肥、稀土实业、靖远焦化、新乐雅陶瓷、寿鹿山水泥等一批市以下企业流动资金严重不足,影响企业满负荷生产。)

  二是企业生产成本上升。稀土公司、长通(集团)公司等企业,因受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因素影响,企业的生产成本上升,但产品价格却没有同步上涨,利润空间受到挤压,导致企业效益有所下滑。

  三是铁路运力明显不足。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瓶颈。一些产品运销困难,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积压,影响了企业的生产经营。

  四是各类制约因素较多。有的是原、燃材料的涨价幅度大于产品涨价的幅度,实现利润空间有限。(电力企业、白银公司)有的是因为国家取消出口退税政策并加出口关税,配额大幅减少,影响企业发展。(稀土公司)有的是产品价格下降,直接影响其经济效益。(银珠集团,硅铁)

  工业经济发展的重点

  1、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

  贯彻落实国家已批准的产业政策、发展规划和市场准入标准,进一步引导和调控重点行业平稳、有序发展。要更加注重结构调整,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坚持“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围绕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坚持发展资源节约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通过政策引导和政策支持,推动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大力支持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和优势企业加快发展,积极保护和引导优势产业的加快发展,使特色产业转化为优势产业,优势产业发展为强势产业,提高工业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2、积极培育和发展新的工业经济增长点。

  要继续坚持不懈地抓好项目建设,大上项目,快上项目,凸显投资拉动作用,保持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增长。围绕八大支柱产业,积极寻找新的工业项目。要进一步强化园区建设,利用园区的孵化、辐射功能,催生一批市场前景广阔的高新技术项目,使之逐步成为接续替代产业的“生力军”乃至“主力军”。要千方百计借助外力求发展,卓有成效地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加强与发达地区和国外的联系,把招商引资作为培育工业新的增长点的重要引擎。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立足于为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全方位、多领域的服务,拓宽工业经济发展领域。

  3、加大对大中型企业和重点企业监控力度。继续加大对全市大中型企业、市属、县重点工业企业的监控力度,加强各个层面的经济运行动态监测,完善上下互联互通、反应快速准确的调度信息,掌握重点产品产销存和市场供求状况,准确把握经济走势。要把发现经济运行中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作为监测分析的着力点,积极化解各种不利因素对工业经济运行带来的负面影响,防止工业生产大起大落。要监测分析对工业发展和生产经营带来的制约和影响,密切关注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的供求关系,及时提出预测预警信息,努力研究应对措施,以此来增强经济运行工作的前瞻性、预见性和有效性。

  4、加强煤电油运的综合协调和供需有效衔接。

  当前,工业生产中的煤电油运依然很紧,要继续搞好煤电油运供求衔接,缓解运输供求紧张矛盾。要加强调控力度,统筹协调,优化结构,有保有压,建立和完善应急协调保障机制,及时掌握企业原燃料和产成品库存情况。同时加强与省经委、兰州铁路局联系,帮助企业协调解决铁路运输问题,为企业创造一个宽松经营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