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靠歪读历史文化寻求快感
有学者认为“易诱发学生早恋”,“牛郎织女”的故事从小学语文课本中删除;有名家欲把诸葛亮拉下神坛,认为《出师表》是宣扬“愚忠”;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因为外面包养了情人;国学早就作古、鲁迅已经过时、长城不过是战争遗留的产物……一股歪读民族历史文化的风气在学术界弥漫,实在让人忧虑。
近年来,我国坚定不移地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为建设和繁荣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注入了强大的活力。然而,不知从何时起,少数学者、名人总爱借助这一宽松的人文环境,凭着自己的好恶,拿古人、历史事件、民族文化说事,挖空心思发表“独到”见解,来满足自私、狭隘的快感。有的人为了标新立异,总是千方百计对民族文化提出另类质疑,以达到一语惊人的目的;有的人特别喜欢旁征博引,吹毛求疵,来展示和炫耀自己的才华;有的人为了标榜和抬高自己,刻意把历史名人拉下神坛,显示自己更胜一筹;更有甚者,为了所谓的张扬修改、表现自我,不顾历史的真实性,不惜歪曲、恶搞史实,甚至企图腰斩历史,来为自己的“学说”寻找支撑……真可谓泥沙俱下、金石难辨,让人莫衷一是。
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也无不是在传承自己的传统历史文化和学习、借鉴别人的优秀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不断获得进步,正是这些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鼓舞激励着人们对真善美的信仰和追求并逐渐走向现代文明。对民族历史文化的继承、吸引、发展固然应当采取批判的态度,用哲学的观点来说就是采取否定之否定的态度,发扬其进步的、先进的精华,扬弃其落后的、愚昧的糟粕,既不能不加辨析地全盘肯定,也不能毫无保留地全盘否定。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国家和民族崛起的强大软实力。
在经济快步发展、国力显著增强、文艺日益繁荣的当今,学术界弥漫的一股恣意曲解、诋毁、否定历史文化的思潮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注意和警惕,一方面它会使人们陷于认识上的模糊和错乱,不利于在整个社会树立健康、文明、进步的道德价值观;另一方面,它极易使年轻一代产生信仰危机,滋生怀疑一切的扭曲心态,迷失人生的航向;同时,它冲击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负面作用也不容低估。
既然你的知识足够渊博,既然你的思路足够开阔,既然你的观念足够新颖,不妨利用这前所未有的大好人文环境为时代进步、人类文明贡献浓墨重彩的一笔,又何必在曲解、诋毁、否定历史文化中寻求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