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存在就是被感知


主观存在就是被感知

 

 

 

贝克莱,英国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主教。1685312日出生于爱尔兰基尔肯尼郡,1753114日卒于牛津。少年早熟,15岁考进都柏林三一学院,1704年获学士学位,1707年获硕士学位,留校担任讲师、初级研究员。1709年刊行《视觉新论》,1710年发表《人类知识原理》,1713年出版《海拉斯和斐洛诺斯的对话三篇》,均成为当时英国各大学热烈讨论的问题。1734年被任命为爱尔兰基尔肯尼地区主教,任职18,仍致力于哲学的思辨。1752年移居牛津附近的新学院。

 

在西方哲学史上,贝克莱被公认为是主观经验论的创始人。贝克莱的主观经验论,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就是:心外无物。在贝克莱看来,从天上的星宿到地上各种不同的事物,它们的存在就是“我”所感知或被“我”感知,任何独立于主观经验之外的存在“都是不可思议的”,是“荒谬”的。因此,贝克莱断言:“存在就是被感知”。在《人类知识原理》一书中,贝克莱对“物体就是观念的集合”或“存在就是被感知”进行了详细论证。

 

     笔者认为,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这一命题在一定条件下是成立的。

 

首先,“存在”一词是感知的产物。语言是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的一个中介。语言含义的生成既离不开认识主体,也离不开认识客体。在主体对客体的感知中,语言应用而生。离开感知,语言的产生也就无从谈起。随着感知的变化,语言的含义也会相应发生变化。“存在”一词就产生于人对存在的认识和感知。

 

其次,“存在”有两种存在,一种是主观存在,一种是客观存在。主观存在是反映在人们观念中的存在,是一种不能脱离主体的存在;客观存在是一种不依赖于认识主体的存在。在康德的哲学中也有类似于这两种存在的关于两个世界的划分:物自体构成的自在的世界和由表象形成的现象世界。康德认为有三种物自体:物自身、灵魂、上帝,而现象的世界存在于灵魂这种物自体之中。如果取消康德哲学中的上帝,那么这两个世界就是由人和物的自身组成的本体的世界和在人的灵魂中的现象世界,物自体的世界是不可知的,而现象的世界是可直观的。罗素也认为存在两个世界:公的世界和私的世界。公的世界就是实体的世界,私的世界是在“我”之内的世界。这两个世界是一种映照关系,在我之内的私的世界中的物映照着在我之外的公的实体世界中的物,我们生活在一个实体的世界中,但是我们看到的是在我之内的私的世界。公的世界与私的世界的思想出自罗素《我的哲学发展》,是罗素对于世界的最后理解。

 

再次,对主观存在而言,“存在就是被感知”这一命题是成立的。主观存在与认识主体是统一的。有多少认识主体,就有多少关于存在的认识。认识主体之间的交流,实质就是不同主观存在者之间进行的一种关于存在的对撞。感知是主观存在的唯一来源,所以,主观存在就是被感知。但对客观存在而言,“存在就是被感知”这一命题是不成立的,因为客观存在是不依赖于人的感知的。

 

第四,感知是客观存在显示其存在意义的唯一途径。从存在的意义看,客观存在的意义只有通过感知才能得到彰显。因为意义是主体性的,离开主体,意义也就没有意义。

 

 

 

 

 

                                     宋圭武在2008218日写于兰州  

 

                                 作者单位:甘肃省委党校经济学部

                                 邮编:730070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