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改革的方向
到目前为止,我国的经济改革,谁的概括最能反映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呢?仍然首推邓小平。尽管斯人已逝,但风范长存。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1992年邓小平又进一步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某些以权威经济学家自居,却把改革等同于全面私有化的那些人,对于中国的经济改革的性质、对于市场与计划的性质的认识,无论在此之前还是在此之后,又有谁拿得出比邓小平上面这些论述更好的东西来?类似地,现今仍然认为以往管制式的计划经济是好制度的人们,谁能有理有据地提出自己的新东西,而不是沉湎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经济成就的美好回忆?
某些以改革家自居的人们,其实早已对社会主义失去了信心,这些人早就认为,公有经济不可能真正搞活,全面私有化才是中国的出路,也是中国的最终归宿。——如果这是确实的,那么这样的以改革派自居的人,实际决不是真正的改革者,他们更没有资格以改革的话题对公众进行说教。
在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上,某些以改革家自居的所谓经济学权威,正是认为,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也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样的认识是来源于西方,但这是一种教条。就像过去长时期里,以往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人们以及许多西方国家的学者,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根本特征,事实已充分证明是一种教条一样。
多少年里,正是这些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的国有企业除了私有化不会有出路。前些年有多少号称经济学家的人说什么,国有企业(公有企业)要从竞争性领域退出来。而事至今日,不少国有企业,尽管还有种种毛病,但现今众多大型国有独资或控股企业盈利能力的大幅度提高,已经证明这些公有企业逐步适应了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公有企业在市场经济下同样能成为有竞争力的充满活力的企业。
确实,众多的私有企业的存在,它们和公有企业之间的竞争,以及各个私有企业之间、各个公有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中资企业和外资企业之间的竞争,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整体经济健康发展的必然之路。相反地,如果公有企业在竞争性的市场经济中,真的不可能取得成功,那样的社会主义也就只有死路一条了。但中国的改革事实并非如此。以往多少年里,在大批国有企业严重亏损或盈利水平低下时期,一些所谓改革派经济学家对国有企业嗤之以鼻,认为不可能有新的光明的前途;当现今一大批重要的公有企业(公有独资或控股企业)盈利大幅度增长的今天,这些所谓改革派经济学家又故意视而不见,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是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先知先觉者呢?其实,这些人倒正是停留于全面私有化的旧思路,而决不是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思路,更不会去探索适当比例的公有经济发展的新思路,不会去探索富有竞争力的公有企业发展的新思路。
某些所谓改革派经济学家现今挥向公有企业的另一根大棒,是反对国有企业的垄断,似乎国有企业天生就是垄断的。确实,当今西方发达国家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的制度和实践对于当今中国具有极重要的借鉴意义,这些应用层次的经济制度和方法的很大部分几乎可以直接拿到中国来使用。但这也正是有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正常运行所需要的,也是公有企业生长和发展的正常环境。事实上,改革开放前某些国营企业畸形的垄断地位也并没有造成富有竞争力的国营企业。
现今市场经济下竞争性的经营环境对于广大消费者、生产者的重要性,从日常生活中几乎时时可以感觉到。例如,电讯行业从原来高度垄断,到竞争格局的逐步形成,对消费者就极重要,对电讯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的多样性同样十分重要。而事实上,是否能够有效地清除垄断行为,除了与市场的开放程度有关,也取决于能否坚持依法对垄断行为的惩处。这些才是需要好好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的。而不是停止于空头唱高调。
一切公有企业都必须按市场规则行事,一切私有企业同样必须按市场规则行事。这才是既对私有企业的健康发展有利,也对公有企业的健康发展有利的同一的社会政策。
2008-4-16
到目前为止,我国的经济改革,谁的概括最能反映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呢?仍然首推邓小平。尽管斯人已逝,但风范长存。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1992年邓小平又进一步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某些以权威经济学家自居,却把改革等同于全面私有化的那些人,对于中国的经济改革的性质、对于市场与计划的性质的认识,无论在此之前还是在此之后,又有谁拿得出比邓小平上面这些论述更好的东西来?类似地,现今仍然认为以往管制式的计划经济是好制度的人们,谁能有理有据地提出自己的新东西,而不是沉湎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经济成就的美好回忆?
某些以改革家自居的人们,其实早已对社会主义失去了信心,这些人早就认为,公有经济不可能真正搞活,全面私有化才是中国的出路,也是中国的最终归宿。——如果这是确实的,那么这样的以改革派自居的人,实际决不是真正的改革者,他们更没有资格以改革的话题对公众进行说教。
在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上,某些以改革家自居的所谓经济学权威,正是认为,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也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样的认识是来源于西方,但这是一种教条。就像过去长时期里,以往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人们以及许多西方国家的学者,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根本特征,事实已充分证明是一种教条一样。
多少年里,正是这些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的国有企业除了私有化不会有出路。前些年有多少号称经济学家的人说什么,国有企业(公有企业)要从竞争性领域退出来。而事至今日,不少国有企业,尽管还有种种毛病,但现今众多大型国有独资或控股企业盈利能力的大幅度提高,已经证明这些公有企业逐步适应了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公有企业在市场经济下同样能成为有竞争力的充满活力的企业。
确实,众多的私有企业的存在,它们和公有企业之间的竞争,以及各个私有企业之间、各个公有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中资企业和外资企业之间的竞争,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整体经济健康发展的必然之路。相反地,如果公有企业在竞争性的市场经济中,真的不可能取得成功,那样的社会主义也就只有死路一条了。但中国的改革事实并非如此。以往多少年里,在大批国有企业严重亏损或盈利水平低下时期,一些所谓改革派经济学家对国有企业嗤之以鼻,认为不可能有新的光明的前途;当现今一大批重要的公有企业(公有独资或控股企业)盈利大幅度增长的今天,这些所谓改革派经济学家又故意视而不见,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是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先知先觉者呢?其实,这些人倒正是停留于全面私有化的旧思路,而决不是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思路,更不会去探索适当比例的公有经济发展的新思路,不会去探索富有竞争力的公有企业发展的新思路。
某些所谓改革派经济学家现今挥向公有企业的另一根大棒,是反对国有企业的垄断,似乎国有企业天生就是垄断的。确实,当今西方发达国家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的制度和实践对于当今中国具有极重要的借鉴意义,这些应用层次的经济制度和方法的很大部分几乎可以直接拿到中国来使用。但这也正是有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正常运行所需要的,也是公有企业生长和发展的正常环境。事实上,改革开放前某些国营企业畸形的垄断地位也并没有造成富有竞争力的国营企业。
现今市场经济下竞争性的经营环境对于广大消费者、生产者的重要性,从日常生活中几乎时时可以感觉到。例如,电讯行业从原来高度垄断,到竞争格局的逐步形成,对消费者就极重要,对电讯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的多样性同样十分重要。而事实上,是否能够有效地清除垄断行为,除了与市场的开放程度有关,也取决于能否坚持依法对垄断行为的惩处。这些才是需要好好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的。而不是停止于空头唱高调。
一切公有企业都必须按市场规则行事,一切私有企业同样必须按市场规则行事。这才是既对私有企业的健康发展有利,也对公有企业的健康发展有利的同一的社会政策。
2008-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