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近期北京市所有区县的大学生村官都有望分批“回炉”到高校“充电”。此前,50名来自延庆的大学生村官于3月25日集体在北京农学院“回炉充电”,专攻农业知识,成为首批“回炉”的大学生村官。
选聘优秀大学毕业生担任村干部,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创新之举。实践证明,大学生村官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政权建设,培养锻炼年轻后备干部队伍,缓解就业压力,分流就业岗位,以及体现大学毕业生自身价值,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些地方还出台了很多针对大学生村官的有关待遇吸引和优惠政策以及从村官中招录公务员制度等,建立起了让大学生村官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的长效机制。
近年来,大学生村官计划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日前,中央对选派大学生到村任职还专门作出了部署。经中央同意,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决定,从2008年开始,用五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3月20日,中央组织部会同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召开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座谈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在会上指出,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精神,切实做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骨干力量。(3月23日新华网)中央的这一部署可谓是给全国的大学生村官吃了“定心丸”。
应该说,绝大多数大学生村官到了农村这块广阔的天地后,经过培养和磨炼,还是能够适应农村工作,不断熟悉农村工作,并有所建树的。但是,也有一些被选派下去的大学生,由于存在专业不对口、不懂农业、不了解农民等方面的原因,而无法适应农村工作;还有一些大学生,压根就不想在农村呆,把到村任职当作一种今后发展的“跳板”和“基层经历”的储备,而无心开展农村工作。北京农学院和延庆县在全市率先尝试开展的村官“回炉充电”工作,为全国的大学生村官工作提供了很好的示范和借鉴意义。
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政权建设,在基层一线培养锻炼干部、发现使用干部,是大学生村官计划和制度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要真正使大学生村官工作落到实处,关键是要让大学生在农村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换句话说,必须要求大学生有适应农村工作的真本事,而不是去混日子。这既是高校的责任,也是基层党组织的责任,更是到村任职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让大学生村官“回炉充电”,一方面可以弥补一些知识结构上的缺陷,在思想上增强服务农村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另一方面,可以改善一些地方重派轻管、只派不管的局面,始终将大学生村官的培养锻炼抓在手中,抓出成效。
选派大学毕业生到村任职,是高等教育实现与社会对接的一种有效形式和载体。但是,在选派大学生的时候,又不可能全部都是农口方面的毕业生,势必会有一些非农专业的学生被选中。特别是一些以前从来没有在农村呆过的城市学生,到了农村后会出现很多不适应的情况。及时地对他们进行“回炉充电”,可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同时,也给我们的高等教育如何培养社会欢迎的毕业生提供了启示:在课程开设上,要本着社会缺什么就开什么、学生需要什么就补什么的目标,办社会需要和人民满意的教育。
我们欣喜地看到,安徽等地一些高校已经实行单独命题招生,面向贫困县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专门为农村定向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通市场,扎根农村,服务“三农”的高素质人才,学有所成后再定向回乡任职。无论是定向培养大学生村官,还是大学生村官“回炉充电”,都实现了村校联动,对于高校本身来说,这是一种招生模式的有益探索,并为高校课程开发提供了新的范畴和借鉴。同时,这种本着教育服务“三农”工程的意识,为我国农村提供大量“大学生村官”的招生方向,有着积极的探索意义。
对到村任职的大学生而言,应该克服临时观念,特别是一些党员大学生,更要把服务农民、服务农村,当作实现自身价值、践行党的宗旨的唯一追求,自觉接受组织挑选、主动学习农业农村知识,不断提高自己驾驭农村工作、解决复杂矛盾和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同时,要有吃苦的思想,在生活上要住得下,吃得惯,闷得住。在工作上要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烦。在农村这个新的领域中虚心学习,领教,与当地农民融为一体,把农村当作自己施展才华的天地,把当村官看成是对自己人生的一次极好锻炼。
大学生村官虽然依旧显得稚嫩,但他们就像一颗颗种子,催化着中国城市高等教育的回溯农村,中国政府管理体制第一次真正触摸到农村根部,它带来的诸多意义,会在未来慢慢显现。而大学生村官“回炉充电”,正是对大学生村官制度的一种修补和完善。
新闻链接:
不懂农业知识 京大学生村官将返校“充电”
选聘优秀大学毕业生担任村干部,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创新之举。实践证明,大学生村官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政权建设,培养锻炼年轻后备干部队伍,缓解就业压力,分流就业岗位,以及体现大学毕业生自身价值,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些地方还出台了很多针对大学生村官的有关待遇吸引和优惠政策以及从村官中招录公务员制度等,建立起了让大学生村官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的长效机制。
近年来,大学生村官计划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日前,中央对选派大学生到村任职还专门作出了部署。经中央同意,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决定,从2008年开始,用五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3月20日,中央组织部会同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召开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座谈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在会上指出,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精神,切实做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骨干力量。(3月23日新华网)中央的这一部署可谓是给全国的大学生村官吃了“定心丸”。
应该说,绝大多数大学生村官到了农村这块广阔的天地后,经过培养和磨炼,还是能够适应农村工作,不断熟悉农村工作,并有所建树的。但是,也有一些被选派下去的大学生,由于存在专业不对口、不懂农业、不了解农民等方面的原因,而无法适应农村工作;还有一些大学生,压根就不想在农村呆,把到村任职当作一种今后发展的“跳板”和“基层经历”的储备,而无心开展农村工作。北京农学院和延庆县在全市率先尝试开展的村官“回炉充电”工作,为全国的大学生村官工作提供了很好的示范和借鉴意义。
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政权建设,在基层一线培养锻炼干部、发现使用干部,是大学生村官计划和制度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要真正使大学生村官工作落到实处,关键是要让大学生在农村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换句话说,必须要求大学生有适应农村工作的真本事,而不是去混日子。这既是高校的责任,也是基层党组织的责任,更是到村任职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让大学生村官“回炉充电”,一方面可以弥补一些知识结构上的缺陷,在思想上增强服务农村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另一方面,可以改善一些地方重派轻管、只派不管的局面,始终将大学生村官的培养锻炼抓在手中,抓出成效。
选派大学毕业生到村任职,是高等教育实现与社会对接的一种有效形式和载体。但是,在选派大学生的时候,又不可能全部都是农口方面的毕业生,势必会有一些非农专业的学生被选中。特别是一些以前从来没有在农村呆过的城市学生,到了农村后会出现很多不适应的情况。及时地对他们进行“回炉充电”,可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同时,也给我们的高等教育如何培养社会欢迎的毕业生提供了启示:在课程开设上,要本着社会缺什么就开什么、学生需要什么就补什么的目标,办社会需要和人民满意的教育。
我们欣喜地看到,安徽等地一些高校已经实行单独命题招生,面向贫困县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专门为农村定向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通市场,扎根农村,服务“三农”的高素质人才,学有所成后再定向回乡任职。无论是定向培养大学生村官,还是大学生村官“回炉充电”,都实现了村校联动,对于高校本身来说,这是一种招生模式的有益探索,并为高校课程开发提供了新的范畴和借鉴。同时,这种本着教育服务“三农”工程的意识,为我国农村提供大量“大学生村官”的招生方向,有着积极的探索意义。
对到村任职的大学生而言,应该克服临时观念,特别是一些党员大学生,更要把服务农民、服务农村,当作实现自身价值、践行党的宗旨的唯一追求,自觉接受组织挑选、主动学习农业农村知识,不断提高自己驾驭农村工作、解决复杂矛盾和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同时,要有吃苦的思想,在生活上要住得下,吃得惯,闷得住。在工作上要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烦。在农村这个新的领域中虚心学习,领教,与当地农民融为一体,把农村当作自己施展才华的天地,把当村官看成是对自己人生的一次极好锻炼。
大学生村官虽然依旧显得稚嫩,但他们就像一颗颗种子,催化着中国城市高等教育的回溯农村,中国政府管理体制第一次真正触摸到农村根部,它带来的诸多意义,会在未来慢慢显现。而大学生村官“回炉充电”,正是对大学生村官制度的一种修补和完善。
新闻链接:
不懂农业知识 京大学生村官将返校“充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