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别在“救市”争论中迷失
■苏培科 来源:4月2日《中国经济时报》
近期,有关“救市”与“不救市”的言论甚嚣尘上,各种消息扑朔迷离,管理层的沉默愈发导致投资者信心受挫,股市日趋萎靡。
回 首中国股市诞生的这18年来,似乎都是在各种争论、“交锋”中“摸着石头过河”。就拿上轮熊市来说,虽是各种弊端和问题累积、爆发的结果,但也与“赌场 论”等争论息息相关。由于一些借市场弊端来彻底否定股市的言论,不但导致管理层的缄默,也变相延长了熊市的周期。从2001年的2245点到2005年的 998点,指数下跌了55.5%,熊市延续了将近五年之久,从而让号称国民经济“晴雨表”的股市与宏观经济背道而驰。最终,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股权分置 改革契机下,股市才止跌回稳,投资信心才开始逐渐恢复。
由 于急于求成的股权分置改革和诱导各种资金拉抬指数的不恰当“救市”策略,导致股改“锁一爬二”后遗症的爆发和资金推动型行情的疯狂炒作,从而快速拉升、炒 作的结果必然会迎来快速暴跌。实际上,此轮暴跌远比上轮熊市更加猛烈,在短短半年时间里,沪市股指下跌了46%,市值蒸发了十万亿元左右,而且这一数据仍 在进一步扩大之中。如果市场继续争论不休,管理层继续犹豫不决、毫无作为,指数必然会继续飞流直下。
因 此,管理层在当务之急是应该有所作为,应该实施积极的股市改革措施,及时治疗“锁一爬二”导致的股改后遗症、限制“恶性圈钱”、打击操纵股价、降低交易成 本、提升上市公司质量、革除畸形的制度规则,营造良好的股市投资环境,提升市场和投资者的投资信心,减少股市的大起大落,让市场更趋良性化和市场化。
显 然,我们不能盲目奉行放任自由的无政府主义市场,应该吸取“好市场”的经验、摒弃“坏市场”的糟粕,因为市场不是万能的。其实,美国自1929年大危机之 后,凯恩斯对市场缺陷与政府干预之间的关系早已明确阐释,对于原教旨主义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进行了划时代的修复,从而政府的有形之手为市场的无形之手提供 了有效地援助,也让市场的波动更趋理性和成熟。所以,政府采取合理的措施挽救市场信心、维护市场平稳,绝对是必要的。
但 前提是“恰当”和“合理”。回过头来看,中国股市以往的“救市”举措,都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为了缓解燃眉之急,有时甚至自己携资金进场操纵龙头股,客 观上造成诱导各方资金进入股市,以畸形的财富效应诱导投资者的投资热情。恰恰是这些不合理的“救市”举措,为日后指数的暴涨暴跌埋下了祸根。
对于这种“救市”和“救指数”的行为,我们要坚决摒弃,绝对不能让其继续危害市场,但对于救人心、救秩序、救市场信心,以及对于改革不合理制度,切割和治疗股市中正在发炎、腐烂的盲肠,则没有理由反对。
所以,首先我们要弄清“救市”的概念和应该“救”什么,并要严格区分与以往的“救市”概念,为了避免混淆期间,笔者希望以后力谏“救市”的人们采用“挽救市场信心”一词,可以与以往的“救市”行为划清界限。
其次,别将“救市”(挽救市场信心)与“政策市”混淆。很多人担心“救市”是复辟“政策市”的误区,从而导致“救市”争论日盛和管理层观望、不作为。
这 种担心是必要的,但是不能以此担心来反对“挽救市场信心”。由于以往政策之手的不当干预和滞后干预,遭到市场各方的严厉批评,从而管理层也逐渐想从市场中 隐退,极力倡导“买者自负”的口号,想减轻股市对政策路径的长期依赖。但是却忘记了资金诱导下的“人造牛市”和大规模的融资、大起大落都与自己脱离不了干 系,同时还征收了高额的税负,应该有义务维护市场的平稳。
第三,改革现行的监管体制,改变管理者不作为的现状。
如 果仔细研究行情与管理者行为的关系,不难发现自去年10月16日大盘创出高点后,在股市一路下跌中,管理层几乎没有任何作为。很多人认为这是中国官本位下 的必然结果,在新一轮政治周期来临时,很多部门都是采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只朝上看而不朝下看。基于此,笔者建议将证监会等权力监管部门从官本位中 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市场化监管机构,让政府来监管这个监管者,用监管的成绩去考核他们,而非按照官员的标准去考核。
第四,市场中的各类参与者应该进行彻底的反思,理性对待市场,千万别在争论中迷失自我方向。
对 于一个短期内暴跌近乎50%的市场,应该引起管理层的足够重视,而不应该像目前这样坐视不理。否则,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等杠杆工具出来后,仅将杠杆效应放 大两倍,在理论上就会让所有投资者赔得一文不剩,市场完全崩盘。这样的管理现状和管理水平,能与之相适应吗?显然,防止股市大起大落不但是发展好当前市场 的迫切需要,更是考验和衡量未来的标尺。
同 时,对于一个不理性的市场,国内的媒体也应该保持理性和客观,不能在行情上涨时火上浇油,在股市萎靡时制造各类“救市”传闻,强迫培养投资者对政策的路径 依赖,更不应该断然否定和反对积极的挽救措施,避免给市场和投资者雪上加霜。建议国内的媒体学习《华尔街日报》,在股市非理性炒作时他们常常发出独立的风 险提示,而在股市非理性暴跌之际又安慰和劝导投资者采取理性的措施。虽然在股市上涨时的泼冷水行为让一些非理性的做多者颇为恼火,但最终在市场恢复理性 时,所有人都会想起他们,长期以来他们的责任心不但打动了华尔街,也赢得了世人的尊重。
另外,对于股市的大起大落,投资者更应该进行 彻底反思。实际上,股市的非理性波动除了机构的操纵,还与我们每一个参与者的跟风炒作和推波助澜息息相关,追涨杀跌的炒股习惯不但助涨、助跌了股指,也导 致市场整体的不理性操作。就拿近期的抢反弹和赌政策情形来看,显然投机心理和投机因素浓重。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这些炒作文化和习惯,将来很有可能会继续栽 跟头。
附作者有关“救市”的相关文章:
挽救中国股市信心迫在眉睫(3月26日发表)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5f4e3301008vv2.html
及时治疗股市“圈钱恐惧症”(3月19日发表)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5f4e3301008tft.html
反思中国股灾与次贷危机(1月30日发表)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5f4e3301008era.html
政府救市不要重蹈10年前覆辙(2004年10月20日发表)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5f4e33010000t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