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监管不能企业化


     部门职能不能企业化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政府部门为了日子好过点,尝试的是部门权利协会化;到21世纪以后,索性直接企业化了。最近爆出电子监管码推广中,企业与部门博弈,这只是一个缩影,一个已经曝光的标本。在“政府推动、企业运作”的模式下,许多政府部门的职能已经企业化,权力也企业化,而这种趋势自上而下呈越来越重的趋势。

实际上,具体到电子监管码,质检总局、中信国检面临四大不能回避的问题,需要解答:

1、  质检总局信息中心入股外资企业?

从总局到质量管理司,贯彻执行起来,频频发文,雷厉风行是不是于因为办自己的三产

(中信国检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有关,这样的猜想不是没有道理。

2、陈晓颖的身份到底是什么?

陈晓颖,明明就是中信国检董事长、香港上市公司中信21世纪的董事长,为什么在电子监管码的过程中,一直回避这些身份,报道出的不是政协委员身份、就是中国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网推进办公室副主任。中国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网推进办公室的全称是国家质检总局中国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网推广工作小组办公室,主任是质检总局党组成员。如此机构,应该通过编制办。这副主任是副职,行政级别比总局党组成员低半级?

陈晓颖,你到底是官还是商?

3、  如果没有增加负担,首批入网的双汇为何反对电子监管码?

2006718日,国家质检总局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国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百家名优企业入网签字仪式,其中就包括双汇。而此次反对电子监管码的19家企业中就有双汇集团。

首批入网的双汇为何反对电子监管码?

一种可能是双汇惯于弄虚作假,有了这套系统做假难了,所以要反对,正如国家质检总局党组成员、中国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网推进办主任宋明昌所言“触及部分人的利益”。如果真是这样,那双汇肉制品荣获的“中国名牌产品”和“国家质量免检产品”,在质量管理司评选认定中肯定存在问题,让这样弄虚作假的企业获得“中国名牌”、“免检”资格。

另外一种可能就是确实增加企业成本,而且很严重,否则双汇也不会如此撕破脸皮积极反对。

4、中国企业为什么要把企业核心机密信息交给一个是可准备“挖掘、开发、利用的外资公司?

 在质检办质〔2007226号文&S209;-关于印发《中国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网工作手册(试行)》的通知中,中信国检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职责中包括一条是,“在国家法律容许范围内,依据入网企业需求,挖掘、开发、利用“电子监管网”数据信息,具体服务内容及收费标准将与入网企业另行协商确定。”

如今江南春的垃圾短信广告已经让人明了信息泄露的危害,一旦企业的产品销售等核心机密被另外一家追求利润的外资公司所“挖掘、开发、利用”,后果不堪设想。

推广电子监管码和3C认证挂钩,那是保护安全底线,还能说得过去;但推广电子监管码,偏要拿对企业,尤其是大企业有诱惑力、涉嫌违法的名牌评选、免检挂钩说事?怎么感觉,电子监管、名牌、免检就是门生意,还能讨价还价。(完)

 

资料来源:

防伪企业对“电子监管码”又提五大质疑

http://finance.jinghua.cn/c/200804/01/n904038,1.shtml

19家知名食品企业联名上书 对“电子监管码”提出质疑http://www.cenn.cn/News/2008-3/200832594810.shtml

电子监管网:推广中的博弈http://www.jl.xinhuanet.com/2006shangye/2008-04/02/content_12856198.htm

 

更多精彩

质检总局局长自爆:中国名牌评选索贿受贿

品牌传播:别犯政治过敏症

江南春:躲过了初一,逃不过3.15

艳照门VS召妓门,谁是最大受益者?

戴尔报价门:很谎很暴利

恒源祥广告:恶心是一种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