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朱元璋不许官员下乡”说起


       最近,听一位领导同志在谈到机关干部转变作风下基层时说:“下基层就要解决问题、办实事,否则,就别让下,不要下”。这句话听起来也许有些偏激,但却道出了眼下干部下基层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

  到群众中去,到基层去,多办实事,多办好事,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工作作风。我们的许多政策措施、办法、方案,是通过下基层调查研究,反复征求群众意见,集思广益而产生的;群众中的许多困难和问题,也是通过深入基层发现并解决落实的。但是,我们有少数干部下基层的次数虽然不少,却往往只是在会议室听听汇报,问几个数字就敷衍了事,有的还需要主要领导陪同,以示重视,一餐饭花销成百上千元,让基层真是“陪”不起也“赔”不起,群众对此很反感。

  领导干部整天浮在上面,不下基层是官僚主义的表现;到基层去了,不为老百姓办实事,搞花架子,甚至给群众增加许多负担,添不少麻烦,是形式主义的表现。两者都危害不浅。不为群众办实事,不抓落实,这样的“深入基层”,群众是不买账、不欢迎的。

  由此,我想起了明太祖朱元璋的一项政令:州县官吏没事不准下乡扰民,如有抗旨者,农民可以将他们扭送到京城治罪。据史载,这还真不是一句空话,当时就曾发生过“民抓官”以至官吏求饶的事。

  笔者认为,朱元璋作为中国封建历史上一位“草根”开国皇帝,不许官员下乡,也体现着一种求真务实的态度,至少能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领导干部下基层就要为群众办实事,否则就不要到基层去。

  因此,笔者认为,对于领导干部下基层也要有计划、有安排、有课题,至少要做到“四带”:

  一是要带着责任下去,多为群众办实事。凡下基层,都要问一下我们下基层到底为什么,应该干什么?想一想群众对自己到基层去是否欢迎、是否满意?把下基层作为一种责任。

  二是要带着感情下去,多到贫困的地方去。因为这些地方的群众最想见见领导干部,最渴望得到关怀帮助。领导干部只有与他们面对面,听听他们的所盼所急,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才能深切体察群众的疾苦,转变工作作风,增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三是要带着问题下去,多向基层学习。基层干部和人民群众在实践中有许多创造性的东西。只要我们经常到基层去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并加以科学总结,就可以从基层学到许多新的经验。

  四是要带着任务下去,多帮助基层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基层需要解决的问题可能很多,对群众提出的问题,能够解决的,要立即拍板,认真加以解决;对一时解决不了的,要组织和发动群众,积极研究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对于个别群众提出的一些不合理要求,要做好解释工作,赢得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只有这样,群众才会拥护你,基层才会欢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