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地区唐河县马振扶公社中学,有位女初中生张玉勤,在参加初中毕业英语考试时,由于考不出来,于是在英语试卷上写了几句顺口溜:“我是中国人,何必要学外文,不学ABCD,还能当接班人。接好革命的班,还埋葬帝修反。”老师看到后,不但对她进行了批评教育,还在学校开她的批判会,她忍受不住这样的打击,跳水库自杀身亡。
这件事被江青知道后,专门派了谢静宜、迟群作为钦差大臣去马振扶公社调查,然后,形成了1974年1月31日中共中央下发给河南省委以及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的“5号文”,文件认为张玉勤是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复辟回潮的受害者。文件传达之后,张玉勤的班主任老师和校长被逮捕入狱,一大批相关其他各级领导都遭到撤职查办。
知达也是从学校的广播中听到这个文件传达的,从那以后,不但所有学校的英语考试全部改为开卷考试,外语老师对外语教学也顿时噤若寒蝉,更有许多学校干脆取消了外语科目。这样一来,上英语课时,大家爱学就学,不爱学老师也不再过问。记得1977年恢复高考后,连续好几年,英语考试分数都是不记入总分的,只作为参考分。
在考试卷上写抗议文章,在文革中是一种反潮流的革命行动,通常会受到文革中央的高度重视和赞扬。就在马振扶学校的张玉勤在英语考试卷上写抗议信的同一年,在距离河南省千里之外的辽宁省有位张铁生也在大学入学考试的理化考试卷上写下了他的抗议信。
1973年,6月30日,正在辽宁省兴城县白塔公社枣山大队插队的张铁生被推荐参加大学入学考试。在理化考试时,他仅做了3道小题,其余一片空白,却在试卷背面给“尊敬的领导”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张铁生诉说了他为了参加集体劳动没有躲在小屋里复习功课,但是其他自私自利的考生,为了自己上大学,放弃集体的农忙劳动去复习功课。如果自己为了维护集体利益而分数低不能上大学,那些自私自利不顾集体利益而考了好成绩的人却能上大学,是非常不公正的。
张铁生的抗议信从表面上看,似乎也很有些道理,理直气壮,冠冕堂皇,但是了解历史真相的人都知道文革中的大学入学资格推荐制度本身就是不公正的。当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参加入学考试的资格,只有极少数特权人物才拥有参加入学考试的资格。从个人修养的角度上来说,这样的一封信是明显地通过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用政治正确为自己的文化考试水平差做掩饰,是一种标准的投机政客的行为。
文革开始之后,中国所有的大学都全部停止招生。1970年6月27日,中共中央批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关于招生(试点)的请示报告》。《报告》提出:学制,根据各专业具体要求,分别为2-3年,招收“政治思想好、身体健康、具有三年以上实践经验,年龄在20岁左右、有相当于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工人、贫下中农,解放军战士和青年干部。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人、贫下中农,不受年龄和齐化程度的限制。还要注意招收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的办法。”
从这份报告中可以清楚看出,首先强调的是“政治思想好”,仅这一条,就将许多学生排挤在外,其次,考试只是一个幌子,主要是“群众推荐、领导批准”,“群众推荐”是虚,“领导批准”是实,也就是这个入学考试是否有资格参加,能否被大学入取,关键在于“领导批准”。当时有部电影叫“春苗”,上面有句经典的台词,一个领导举着一位女农民的手对着镜头说:“凭这双长满老茧的手,就最有资格上大学!”
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就是这样一封投机信,居然受到政府的青睐。1973年7月19日,《辽宁日报》以《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为题,刊登了张铁生的信。编者按说:“张铁生的理化这门课的考试,似乎交了白卷,然而对整个大学招生的路线问题,却交了一份颇有见解、发人深省的答卷。”1973年8月20日,《人民日报》转载了张铁生的信,又另加编者按语“这封信提出了教育战线上两条路线、两种思想斗争的一个重要问题,确实发人深思。”随后,全国各地报刊纷纷转载,知达也与学校师生一起,按照政府的要求,投入到向张铁生学习的活动中去。张铁生一夜之间成了名噪全国的勇于交“白卷”的反潮流英雄。随后官运亨通,迅速成为铁岭农学院党委副书记,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
(未完待续)
2008-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