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估值“国际化”?


   每逢大跌,市场都有人在找充分的理由。

    去年5月30日前,低价股与题材股行情风起云涌,最终招致了印花税政策的打压。曾经的疯狂烟消云散,股指亦被打得“变形”,在这一切的背后,是中小投资者的财富出现巨额缩水,是“政策市”的阴霾再次重现。

    投机猖獗成为监管层出手的充分理由。殊不知,在印花税政策调整之后,郁闷了半年之久的蓝筹股接过低价股疯狂的“大旗”,并将之演绎到极致。当股指处于6000点之上时,沪深两市的平均市盈率高达70余倍,比2001年的两市平均市盈率还要高出许多。并且,整个市场“三高”格局的显现,也为股指的向下调整埋下了伏笔。

    自6124点以来,A股市场的主流呈现出调整的态势。特别是在中国平安极不负责任地公布了巨额再融资方案之后,股指下跌加速,市场信心丧失严重。在这一背景下,股指的随波逐流也在没有任何意外中产生了。

    大小非解禁、上市公司再融资的不确定性以及美国次债危机的影响,这三大因素被认为是左右A股市场走势的“罪魁祸首”。的确,仅仅由中国平安引起的连锁反应就已经让市场吃不消,中国平安连续两个交易日股价跌停,而上证指数也同样出现了大阴线,其对于市场信心的打击不言而喻。再加上大小非“毫无节制”的抛售,更让市场有雪上加霜的感觉。毕竟,在一个靠资金推动型的市场中,如果没有后续资金为大小非的筹码来埋单,只有依靠下跌来化解其中的压力。

    客观地说,美国次债危机对于A股市场的影响,更多地表现在心理上。并且,由于其对国内经济的影响还只存在间接的效应。然而,当花旗银行等美国金融机构的负面新闻出现时,A股市场却作出了过度的反应,也无形中放大了市场的风险。

    A股市场从暴跌至今,今后将何去何从确实是值得面对的问题。通胀压力、上市公司业绩增幅放缓、投资者信心下降等,无不对股市走势形成牵制。而对于股指的持续下跌,关于A股估值国际化的言论又冒了出现。

    其实,早在2001年至2005年的那波下跌行情中,估值国际化就已被抛了出来。但由于其时国内市场正处于大熊市的阶段,因此,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然而,这一次却明显不同了。

    中行、工行的上市,以及诸如中石油、中国神华等H股的加速回归,使A股市场的估值更多了一个“参照物”,那就是H股市场。长期以来,A股市场的股价基本上都高于H股的股价,即使是含有H股的A股上市公司,其溢价都是客观存在的,股票价格倒挂的现象并不常常出现。即使是在今年的大跌之后,也只有中国平安等极少数上市公司股价出现倒挂,但主要是由于其再融资的恶劣性导致的,当然也包括有投资者的情绪成分在内。

    A股估值国际化?至少在笔者看来,目前还不太现实,市场也不具备这样的基础。目前A股市场的基本特征是“新兴+转轨”,这一特性也决定了A股市场必须有自身的特色。如果说真的要估值“国际化”的话,那么,那些高达30余倍,甚至是近百倍的市盈率的发行价格又该作何解释?退一步讲,A股估值真的要“国际化”,首先制度建设要跟上,新股发行也要实现市场化,而不是仍然存在的行政审批制;其次,市场监管也应跟上,真正推行“市场化”的监管,“政策市”的阴霾彻底退出市场,并且,对于违规违法事件的处理不能再停留在“隔靴搔痒”的阶段。

    A股市场从来就不缺乏“阴谋论”!在股指大幅下跌,投资者损失惨重时,估值“国际化”出台了。试问:为什么在股指大幅上涨时不提估值国际化?为什么在基金等机构投资者高举“价值投资”大旗狂炒所谓的蓝筹股时不祭出估值国际化的“法宝”?如果不是某些人的别有用心,在现阶段的市场中,其言论又代表了谁的利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