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汉服行古礼就能复兴优秀民族文化吗?


着汉服行古礼就能复兴优秀民族文化吗?

近年来,在经历了现代文明尤其是西方文明的熏陶和洗礼后,一股回归和复兴传统文化的热潮在中华大地上兴起,推崇国学、祭黄拜孔、重拾汉礼仪,越来越成为人们的时尚,这无疑体现出在国家日益强盛的背景下,国人民族优越感、民族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的增强。
然而,我们也注意到这样一种倾向,那就是弘扬传统文化的理念诉求在有意无意间与复古划上了等号,祭孔子、读《论语》、穿汉服、行跪拜礼,人们似乎更看重形式的回归,而不是对其所承载的文化底蕴的传承。表现在对国学的复兴上就是跪,对传统礼仪的崇尚就是拜,像这次汉服集体婚礼的“靓点”看上去只是对过去那种繁冗仪式的简单复制。
秉承汉民族传统,重拾民族传统礼仪,表明了人们民族文化意识形态的觉醒,这本身是个值得称道的好事,但是,历史的车轮只会滚滚向前,而不可能向后倒退。不同时期的民族文化应当有其不同的时代特色,复兴民族文化应当是在传承传统精髓的基础上赋予新的内涵,而不是简单的形式上的“回归”,这是人类进步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形式固然重要,内容往往要借助一定的形式才得以体现,但是,过分热衷于形式的复制,而忽视继承和发扬本质上的东西,或者认为把古代圣人圣言、服饰礼仪搬到今天来就是复兴民族文化,是肤浅的,甚至是有害的,会让我们陷于形式主义的泥潭。让现代人全都穿上古人的服装,用古代人的繁琐礼仪捆住现代人的手脚,只能是让人啼笑皆非的不伦不类,也只会束缚人们的思想,禁锢人们的灵魂,妨碍社会文明发展的进程。
电影《少林寺》中有句台词说得好:“酒肉穿肠过,佛主心中留”,出家人心中有佛,才能达到佛的境界,如果心中无佛,固守再多表面上的清规戒律又有多大意义呢?行“同牢合卺礼”未必就一定能同舟共济,穿上交领、胡袖,拖上长长的绚丽汉服,也不见得真能够做到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白头偕老。因此,少做表面文章,注重提炼、传承和汲取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在加强传统美德教育,培植国人良好的品德、修养方面多下功夫,才是我们应该着力去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