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后现代社会的宗教情绪
所谓后现代社会宗教情绪的高涨,主要是指西方工业社会发展到当代,宗教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主要表现为西方国家宗教信徒的数量的增加、基督教徒参加日常宗教活动的增加以及一定意义上的对上帝信仰的更加虔诚化。有时候,人们也将基督教在韩国、新加坡等后发达国家的扩张作为后现代社会宗教情绪高涨的一种表现,认为其符合后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
但是,中国东南沿海近些年来兴起的一系列宗教迷信活动很难被划入其中。
首先其内容是非常复杂的,由宗族式的祖先迷信,有妈祖式的传统宗教,还有财神式的功利供奉。
其次,也是更重要的,其与西方的宗教扩张有着不同的发生机制。西方宗教的发展主要是来自于人们在后代社会所体会到的心灵上的孤独和无寄托感,在一个生活节奏极快的、商业化、竞争化、复杂化社会中,人们缺少基本的安全感和心灵归属感。这时候宗教在这方面的优势得到充分体现,由而出现了所谓宗教情绪的高涨。而在我国,特别是东南沿海的宗教活动,甚至不能称为宗教,很大程度上只能称之为迷信,其有着复杂的功利目的。如宗族式的祖先迷信,在南方农村最为普遍,如续家谱、开祠堂等,但是其并为其到传统宗族的社会保障和道德约制的作用,很多时候是被个别势力利用,成为赢得基层选举的工具。其中的确有着虔诚的祖先崇拜或尊敬,但是这种情绪始终存在,不是最近才发生。还有妈祖式的传统宗教,对妈祖的信奉在各个开放来并无明显复兴,只是近些年为了迎合台湾同胞的妈祖祭祀活动才得到了刻意的扩大。所谓对财神的崇拜,大多是暴发户们出于对财运的渴望而进行的极不虔诚的供奉(向财神泼水等报道层出不穷),或者是小商贩们出于对暴发的渴望而祈求财运。这与韦伯所谓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完全是两码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