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鉴赏(十五)
刘咏梅
《毛泽东诗词鉴赏》原主编:藏克家
副主编:蔡清富 李捷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8年《教学评建月报》
主编:刘咏梅
时间:2008年3月20日星期四
地点:实验楼三楼评建办
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邮编:410131
招生代码:4755
联系电话:13755025437
黄鹤楼头留诗篇
——学习《菩萨蛮·黄鹤楼》
1927年春天一个阴雨的日子,一位身材魁梧的人脚步沉重地登上了黄鹤楼,他就是当年我们的伟大诗人毛泽东。
他站立黄鹤楼头,只见滚滚的长江在脚下奔流,他思绪万千。这时,正是北伐成败的关头,中华民族在兴废之间,革命风云变幻无常,使诗人百感交集,为祖国为人民忧思。
长江流经祖国的中心武汉,举目远眺,天野茫茫,近看两岸,铁路贯穿南北。在茫茫的烟雨中,夹岸的龟山和蛇山象铁锁横锁大江。但长江从西藏雪山高原流经川、鄂、赣、皖、苏,奔腾万里,一泻入海。这正如诗人博大博大的心胸,革命热情熊熊燃烧,豪情满怀。
诗人忧虑的是,形势发生了险恶的变化,蒋介石正在勾结帝国主义叛变革命,右倾机会主义分子陈独秀日益脱离工模农群众危害革命,半壁河山将重新沉沦,刚刚到手的胜利果实将失手之于一旦。诗人重重忧虑不久已为历史所证实:革命被断送了,工农的鲜血染红了珠江和长江,人民重新沦为奴隶。
但革命的火种不灭,南昌一声炮响,工农红军高举义旗。队伍入广东,下潮汕,在敌人追击伯危难中,转战南北,会师井冈山,毛泽东的战略思想武装了千军万成。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从二万五千进而长征到全国大陆解放,红旗一直打到今天, 这是诗人高尚情怀的孕育和伟大理想的实现。
诗人缅怀往昔,传说仙人子安骑鹤飞过黄鹤楼。诗人借唐人崔颢《黄鹤楼》诗“昔人已乘黄鹤楼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的诗意抒发感情:黄鹤到哪里去了?现丰简下的是游人览胜的地方。诗人怀抱千古,印证古今,感情深沉,内涵丰富。诗人怀抱希望,正视今天,这黄鹤楼是中国的名楼,几立于长江中游,位于中国中部,是国家中兴的象征。现在,在他的眼前,江上千帆在烟雨朦胧中浮现,他带着一种美好的向往,用敏锐的眼光控视而不见祖国的未来。
啊,万里里长江,激浪滔滔,日夜奔流不息;啊,巍巍黄鹤楼,顶天立地,上映日月星辰。中华大地,敦实浑厚;祖国山川,秀丽多姿。中国革命志士忠贞不屈,中国人民勤劳勇敢,翻天覆地的共产主义事业将胜利实现。
诗人借苏轼《水调歌头》词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豪迈气概,抒怀吟咏“把酒酹滔滔“的炽烈感情。但苏东坡端酒问青天,问的是明月,是对天上虚幻空灵的感觉;而诗人毛泽东端酒洒向大江,是心怀国家的命运和对人民幸福的祈求。”把酒酹滔滔“,虽是假托,但却万般真情。看,我们的伟大诗人洒酒大江,精神所致,千波万浪奋力奔腾,东流入海,化作震撼时代的惊涛。
长沙浩浩荡荡,一泻万里,波腾浪击,山摇地动。这是中华民族的雄伟气魄,这是祖国母亲的亲切召唤,这是革命事业不屈不挠的追求。诗人站在黄鹤楼,天风吹拂着他的头发,衣袂飘飘。他饱满的额头蕴藏着智慧,炯炯的眼光透视着人类的未来。他面对滚滚滔滔的长江,“心潮逐浪高“,思想感情起伏如狂潮,一浪比一浪高。
几十年艰苦的战斗岁月过去了,祖国解放,人民翻身,社会主义建设欣欣向荣,日月放光, 大地生辉。
我们伟大的诗人又曾几度畅游长江,又曾几度游历黄鹤楼。他游泳长江,万船竞发,水欢人笑;他登临黄鹤楼,蛇山震动,万众欢呼。
他重登黄鹤楼,万里晴空,阳光灿烂。凭栏远眺,江山富丽,景色明媚。映入眼帘的,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金光闪闪的岳阳楼;是千里波光潋滟的洞庭湖;是象青锋宝剑直刺蓝天的武当山七十二峰;是云遮雾绕、山花灿灿的巫峡神女峰。白云悠悠,大野碧绿,长江浪激,风帆迎日,天地如此辽阔,万物在他胸中。
诗人每一次登上黄鹤楼,都能听见长沙波涛送来社会主义祖国前进的脚眇声。听,武汉长江大桥列车的奔驰声,武汉钢钢公司前炉出钢的铁水奔流声,武汉重型机床厂制造母机的轧钢声,丹江口水电城六台水涡轮巨型机组隆隆的旋转声,不都传到登山临黄鹤楼的诗人耳朵里了么?!
而现在,“高峡出平湖”的愿望正在实现,三峡南津关口葛洲坝水电厂的巨大电流输往东方;武当山脚的汽车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汽车城年产15万辆的东风牌重载汽车奔驰在祖国各地;江汉平原的石油之海在地层下翻波鼓浪,原油喷射,阳光映照有如天上的七彩长虹。
现在,重建于蛇山头的新黄鹤楼拔山而起,如大鹏展翅,巍伟崔娥,金光四射,上冲斗牛,下照江城。临风伫立黄鹤楼,放眼长天大地,昔日的“晴川历历汉阳树,如今已是修整新一的晴川阁,金碧辉煌矗培养江边的晴川大厦,象美女弄姿 ,分外娇娆;龟山上的电视塔上霄汉,象白玉簪插天,挑戏风云。
自从1927年春天,我们的伟大诗人第一次登上黄鹤楼,至今已历半个世纪了。那个烟雨迷茫的年代,一变而为今天阳光灿烂的自由国。当年诗人忧国忧民的思绪换成了今天全民的欢乐,当年多少理想的探索和追求变成了今天美丽的现实。
1990年春写于武汉东潮之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