祢衡的悲剧(下)
2008-4-27
不管祢衡自己是怎么想的,他被曹操送到刘表那里后也算被重用,但还是倨傲嚣张惹得众人怒,最后连刘表这个最初相当尊敬他的人也受不了他的讥讽,《后汉书》这么写到“表耻不能容,以江夏太守黄祖性急,故送衡与之”,瞧瞧这位“爱民养士,从容自保”的刘表活脱脱的又使出一个曹操式的借刀杀人手法!
被四处踢来踢去的心高气傲的祢衡总算在黄祖父子处定了下来,有人说这是他一生度过的最甜蜜岁月,因为在这里不仅受人尊敬而且有他发挥的机会。一次,黄祖拉着他的手说:“处士,此正得祖意,如祖腹中之所欲言也。”就是说祢衡所作文书非常得体到位,就象是黄祖肚中蛔虫一样明白他的想法。这样夸奖如果从曹操嘴里吐出来那么手下就该提心吊胆自己的脑袋了,从黄祖这一介武夫嘴里讲出来就是他由衷的高兴,因为武将就怕缺少优秀的文人墨客辅佐,这应该是祢衡幸处。他也算尽职尽责,工作比较出色,更得到了黄祖长子黄射(yi)的喜爱,二人常常共出共进,一同游玩。一次宴会上祢衡文不加点的写下文学史上的名篇《鹦鹉赋》,借物托志。祢衡写作《鹦鹉赋》极写鹦鹉的哀苦之状,以期“哀鸣感类”,求得黄射的怜恤,最后寻找到一个安身栖息之所。赋中的物我交织在一起,浑然一体,是“溢气坌涌”、“慷慨商厉”的典型文学作品。这篇气贯全篇的赋不仅是他文学成就的最高峰,也成了他后来被杀后葬于武昌江边的鹦鹉洲的墓志铭。
狂妄的祢衡虽然得到黄射的喜爱,但是一点不顾及别人的脸面。黄祖的主簿同刘表处的主簿一样被风光得意的祢衡讥讽的下不了台,最后在宴会上出言不逊能被黄祖杀掉有一半原因要多谢主簿心急手快催刀刀落的迅速,只可惜这位才子子在似乎还不知道自己已经四处结怨的时候就做了刀下亡魂。
黄祖后悔了,可是后悔有什么用?不过话说回来,他能够反悔并且厚葬而没有株连祢衡九族就很不错了,我们对这位这位难成大器的一介武夫还能有什么奢求?这下也更证明了曹操和刘表的高其一等的智谋。
祢衡就这么死了,生前再狂傲也化作一堆灰土,不管后来人如何设法提高他的价值,恐怕他连自己十分之一的抱负都没有实现。同样是英年早折,唐初四杰之首王勃却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作为革除齐梁余风、开创唐诗新气象的初唐四杰之首的他,14岁就被授予朝散郎之职,同样因为才华超群经历多次挫折,尽管如此还是以独具特色的文风和在唐代开风立气的贡献,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讲中国文学史,尤其是唐代文学史,没有不讲到王杨卢骆的,他的《滕王阁序》更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千古不朽的名篇,几乎必入语文教材。
二人对比,自然发现区别。可以说,祢衡的行文是一股气在胸中憋着,并且因为他的傲人一等无人倾诉无处表述而难以发泄,久此以往,变本加厉的出言不逊,而王勃少年得志,名闻天下,还受到沛王的,虽然后来遭遇坎坷,也有怀才不遇之慨,但总的来说,坚持了“思革其弊(指齐梁以来盛行的‘争构纤微,竞为雕刻、骨气都尽,刚健不闻’的文风),用光志业”的抱负并付诸诗文实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杰作,其中一句胸襟开阔又乐观开朗的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已成为千古名句,至今常被人们引用传诵。可见从俩人的气度之别,这或许是祢衡死因的一个注解。
祢衡为何被杀,曹操就评论了一句也就是这仅仅的一句话点中了关键:腐儒舌剑,反自杀矣!这么一个自比“上可以致君为尧、舜,下可以配德于孔、颜”的人之死只博来曹操的一句笑语,真是令人无语,而看看《三国演义》里从祢衡出现到死亡的描写不足3000字,还比不上算命的管珞占的篇幅大,狂妄一生死后地位之轻的比不上一个风水相士,如果祢衡地下有知真该自惭形愧了。
死无叹息人无惜,生前自恃无处栖,在三国纷争中不及乱马弹起的灰尘一样的祢衡无须责怪世道的不公,即便换个时代和地方他也要为自己的口无遮拦负责,也不要像李白那样责怪黄祖之类不能容,倘若遇到祢衡自己一样个性的人,恐怕他会活得更累死得更惨。
在祢衡生时大约500年前的战国时代,庄子的诞生宣告了一位伟大思想家的诞生,也宣示其为后世的无数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和行为方式树立了楷模,他的率性和崇尚自由,他的顺应自然,他的视权贵如腐鼠,他的宁做泥中曳尾之龟,都成为后人精神上标榜的偶像,而在祢衡身上同样看到庄子的影子,只是才华远逊反而狂妄更胜一筹。在祢衡死后的50多年后,“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的竹林七贤也名重一时,聚酒山林肆意酣畅,藐视权贵放达自然,虽然嵇康四十岁时被杀,但他们取得的成就与影响力远非祢衡可比。同样的老师不同的学生,徒过乱世的祢衡不仅遭到世人的排挤也在历史中沦为不起眼的边角料,这是所有虚名在外不懂节制者的悲哀,但对化为刀下亡魂的祢衡自己来说,用生命的代价给别人换来一个简单的道理,真是是一出具有讽刺意味的悲剧。(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