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的题目是:“人口老龄化挑战中国”,由中国人民大学的杜鹏教授主讲。这是个很沉重、但又必须坦然面对的话题。目前,中国大陆65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已经达到8.1%,人口老龄化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由此带来的老年人居住和生活来源等养老问题,已经越来越迫切的摆在了全社会的面前。从1990年以来,由于实行了矫枉过正的计划生育国策,中国0-14岁人口比重持续下降,15-64岁与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持续上升,特别是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提高速度较快。
中国社会的老龄化特征已经非常明显,其发展呈现这样五个基本特征:一,老龄化人口绝对值为世界之冠;二,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三,人口未富先衰,对经济压力很大,而且这种压力将持续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四,老年人口在区域分布上不均匀;五,老龄人口高龄化趋势十分明显。至2007年年底,中国大陆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53亿;一个紧迫的问题:人口老龄化将至少伴随中国一百年。养老制度、奉老传统、多老现状,中国如何直面未富先老的窘境?人口问题专家杜鹏清晰把脉人口国情,将这些现实问题的严重性及其理性思考,清楚地讲给了我们。
最近,我们就正在面临50年代出生的人陆续进入60岁的老龄阶段的高峰期,这是因为,50年代是我国人口出生的第一个高峰期。随后,这种性质的高峰期就将不断周期性出现。由于我国人民生存质量的日益改善,人口的平均寿命不断延长,东部沿海城市人口的平均寿命已经超过了80岁。在这样的背景下,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必然会更加严重。在这样的人口日益呈现老龄化的社会状况之下,我们所面对的挑战至少要有这样一些主要方面:养老问题日益突出,现在的老年人,尤其是农村中的老年人,没有养老的社会保障,完全要借助家庭的力量进行养老,而日益严重的养老负担对于许多家庭来说,是难以承受的。这样势必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劳动人口中的年龄严重失衡,长期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人口红利”优势将逐渐消失,企业和社会、职场中的年轻人,都将面对日益严重的老龄社会的突出压力。大量的老年人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但他们中的许多人身体很好、精力充沛、经验丰富,如何使他们老有所为?既能为社会奉献其聪明才智,又能使自己的晚年生活多姿多彩、更加丰富充实,这也是个非常实际的社会问题需要我们面对。
看来,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那场对马寅初先生“新人口论”的错误围剿,所造成的中国人口突飞猛进的后患,现在已经开始毫不留情地惩罚我们了,而且这种惩罚将残酷地延续至少100年。抱怨、后悔都没有用,惟一有用的就是理性面对。况且,这是现代社会、现代文明都会遇到的一种必然现实,比如西方世界遭遇老龄化社会的挑战比我们要早很多。他们的许多做法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啊。只是,我们的人口基数更大、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严重滞后,城乡差别过于悬殊,这一挑战对于今天、今后的中国而言,就显得更加严峻罢了。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之所以要格外重视,并非因为它是国家、民族的发展大事,更是与我们每个家庭、每个国人都紧密相关的问题。对于我们这些50后的一代,非常现实的问题至少就有这么三个:其一,我们的父辈都已经过了古稀之年,许多已经跨越了80岁的门槛,属于高寿的阶段了,在为父母的高寿高兴之余,必须面对的就是对老人抚养问题的日益突出,至少有关这方面的准备会考虑、准备得更多些。其二,我们这些人中,也将陆续进入退出一线工作岗位的年龄,步入无奈的老年阶段,这也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这是人生的又一个重大转折,在精神、物质等各个方面都要进行认真的准备才行,而据我的观察,我的这些同龄人们大都缺乏这方面的准备。其三,我们这代人的子女正在陆续进入职场、开始各自的婚姻家庭生活了,他们在独自面对各种职业和家庭、社会各项挑战的同时,还必须面对非常现实的照料多位老人的生活现实。尽管对于多数家庭而言,经济上的压力也许不是最突出的,而精力的牵扯、感情的分散,都将非常现实地摆在这些80后一代年轻人的面前。必须承认,这也是个非常重大的挑战,以致我们这一代人都不曾遇到过,而这些下一代能否承担得起,恐怕至少是个未知数吧。
也许有人会五十这些问题的存在,古人都说:难得糊涂啊。没必要啥事都想得那么清楚,车到山前必有路嘛。但愿等那一天到来的时候,我的同龄人们都能坦然处理好别离职场岗位后的那种内心失落,我们的儿女们也能够担起父辈都不曾担当过的那份重担。其实,这种情况一定是一种必然,人类社会就是这么在不断地解决各种新问题的过程中持续进步的嘛。但如果我们能够事前进行各种必要的充分准备的话,那么,这种进步的过程就会更加从容不迫,更加井然有序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