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大的喜事、快事和幸事是——“失而复得”
中国古人的人生经验和智慧丰富得令今人嫉妒万分——他们几乎穷尽了、说尽了关于人生的一切!在人生方面,对我们而言,除了缄默,还是缄默,若说,除了无聊的重复之外,可能只是画蛇添足。唉——为人,何不早生两千年!——笔者再狂妄,也不敢在古人基础上狗尾续貂。
让我们暂且顺着古人的思路来说说人生的喜事、快事和幸事吧。
众所周知,中国历来有“四喜”、“八喜”之说。那“八喜”是:“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升官又晋爵,财源纷纷至,家和体魄健,尽享天伦日。”(“四喜”一般是指前四件喜事)。细想想,为人一世,古人所谓的“四喜”、“八喜”,不可谓不是人生的喜事、快事和幸事——久旱逢甘霖,长期渴望的满足;他乡遇故知,亲情骤降陌生环境;洞房花烛夜,“良宵一刻值千金”啊;金榜题名时,(相当于或远高于现在的博士毕业),功成名就光宗耀祖;升官又晋爵,芝麻开花节节高;财源纷纷至,永绝经济上的后顾之忧;家和体魄健,家庭和睦,心宽体胖;尽享天伦日,老有儿孙绕膝之乐。
固然,然而我想说,人生最大的喜事、快事和幸事,却并不是上书“四喜”、“八喜”之类,而是“一喜”——“失而复得”之喜。
事实上,每个人的经验早已告诉我们,人生之悲莫过于痛失真爱,而喜则莫过于失而复得。那为什么“失而复得”没有被古人纳入“四喜”、“八喜”之列呢?
我想,原因可能是人们对“失而复得”这个成语的理解太过狭隘——人们仅仅在物质的、世俗功利的而非精神的、超功利意义上理解“得”与“失”了。正因此,“失而复得”这个概念对于人生的巨大价值和深远意义就被漠视和遮蔽了。如果我们不再将“失而复得”这个概念拘泥于物质的、世俗功利的理解,而是将它扩展到精神的、超功利的层面,那么,其巨大价值和深远意义必将被揭示出来:人生最大的喜事、快事和幸事是“失而复得”。——相对于“失而复得”来说,那些自古以来人们津津乐道的“四喜”、“八喜”等等,都是微不足道的。
何以然?
实际上,所谓的“八喜”即“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升官又晋爵,财源纷纷至,家和体魄健,尽享天伦日”等等,正是物质的、世俗功利层面的喜事、快事和幸事,或者说,这些欢喜和快乐,恰恰是由物质的、世俗功利的因素引发的。相反,被排斥在“四喜”、“八喜”之外的“失而复得”之喜,如果能够从物质的、世俗功利的层面超脱出来,就会成为人生真正意义上的喜事、快事和幸事——最大的喜事、快事和幸事。在这种意义上说,“四喜”、“八喜”等等,尚在真正意义上的人生之外,而从未被人们纳入“喜”之内的“失而复得”,却真正地深入到了人生的真正意义之中。
对世界各大宗教稍微有所研究的人都会很清楚,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宗教,都大同小异,其核心俱为导致人类“失乐园”的“原罪说”,所有宗教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复乐园”。宗教之所以能够提供人们安身立命之所,就在于它能够给人们一个“失而复得”的许诺和可能。当然,这个“失而复得”主要是精神意义上的(只有某些尚未开窍的迷信状态的信徒通常会寄望于物质、肉体上的“失而复得”、死后的“复活”)。那么,“失而复得”是可能的吗?——《圣经》(马太福音:7:7)说得斩钉截铁:“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寻见;叩门,就给你们开门。因为凡祈求的,就得着;寻找的,就寻见;叩门的,就给他开门。”路加福音11:9也表达了同样的思想。
正是因为宗教能够为普通人提供“失而复得”的许诺和可能,且在现实中,人们可以通过经验体验到“失而复得”的欢乐和幸福,所以,宗教才能具有无穷的魅力。因为,那些找到信仰的人有一种终于归家与亲人团聚再不会、永不能再分离的踏踏实实的感觉。换言之,他们在社会化过程中灵与肉、个体与社会的分裂被克服和超越了。如果宗教不能够给人们带来一种超越世俗、尘世的欢乐和幸福,人们是断不会抛弃尘世而投奔宗教的。
经验——徜徉在宗教体验的欢乐、喜乐中的人们——告诉我们,相对于宗教给信徒们提供的欢乐和幸福而言,“四喜”、“八喜”等带给非信徒的幸福和欢乐是不足挂齿的。这就是说,人生真正的喜事、快事和幸事并非“四喜”、“八喜”等尘世的好事,而是宗教所许诺的精神乐园、家园的“失而复得”。而这一点,是我们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和无神论者很难体会到的。
很清楚,我们——无神论者、无宗教信仰者,已经“失去”的是最有价值和意义的东西——能够使我们忘忧的欢乐、快乐和幸福的东西。人生的最终目的无他,就是寻找、找回我们曾经的所有。——请细细咀嚼“失而复得”的滋味吧——它绝不仅仅是物质的、世俗功利层面的简单的“得”!让我们每个人都“失而复得”吧!
什么时候你通过物质层面的“失而复得”而领悟了精神层面的“失而复得”,你就什么时候真正地领悟了人生,“认识你自己”了。这时,自由、幸福、爱情和欢乐就重新属于你了。
那么,除了信仰宗教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途径让我们“失而复得”呢?我们怎样才能“失而复得”呢?
——朋友,以《人的宣言——人,要认识你自己》为名的现代人生哲学,不仅告诉你“失而复得”是可能的,而且,更明明白白地告诉你怎样才能“失而复得”。
2008,4,28
中国古人的人生经验和智慧丰富得令今人嫉妒万分——他们几乎穷尽了、说尽了关于人生的一切!在人生方面,对我们而言,除了缄默,还是缄默,若说,除了无聊的重复之外,可能只是画蛇添足。唉——为人,何不早生两千年!——笔者再狂妄,也不敢在古人基础上狗尾续貂。
让我们暂且顺着古人的思路来说说人生的喜事、快事和幸事吧。
众所周知,中国历来有“四喜”、“八喜”之说。那“八喜”是:“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升官又晋爵,财源纷纷至,家和体魄健,尽享天伦日。”(“四喜”一般是指前四件喜事)。细想想,为人一世,古人所谓的“四喜”、“八喜”,不可谓不是人生的喜事、快事和幸事——久旱逢甘霖,长期渴望的满足;他乡遇故知,亲情骤降陌生环境;洞房花烛夜,“良宵一刻值千金”啊;金榜题名时,(相当于或远高于现在的博士毕业),功成名就光宗耀祖;升官又晋爵,芝麻开花节节高;财源纷纷至,永绝经济上的后顾之忧;家和体魄健,家庭和睦,心宽体胖;尽享天伦日,老有儿孙绕膝之乐。
固然,然而我想说,人生最大的喜事、快事和幸事,却并不是上书“四喜”、“八喜”之类,而是“一喜”——“失而复得”之喜。
事实上,每个人的经验早已告诉我们,人生之悲莫过于痛失真爱,而喜则莫过于失而复得。那为什么“失而复得”没有被古人纳入“四喜”、“八喜”之列呢?
我想,原因可能是人们对“失而复得”这个成语的理解太过狭隘——人们仅仅在物质的、世俗功利的而非精神的、超功利意义上理解“得”与“失”了。正因此,“失而复得”这个概念对于人生的巨大价值和深远意义就被漠视和遮蔽了。如果我们不再将“失而复得”这个概念拘泥于物质的、世俗功利的理解,而是将它扩展到精神的、超功利的层面,那么,其巨大价值和深远意义必将被揭示出来:人生最大的喜事、快事和幸事是“失而复得”。——相对于“失而复得”来说,那些自古以来人们津津乐道的“四喜”、“八喜”等等,都是微不足道的。
何以然?
实际上,所谓的“八喜”即“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升官又晋爵,财源纷纷至,家和体魄健,尽享天伦日”等等,正是物质的、世俗功利层面的喜事、快事和幸事,或者说,这些欢喜和快乐,恰恰是由物质的、世俗功利的因素引发的。相反,被排斥在“四喜”、“八喜”之外的“失而复得”之喜,如果能够从物质的、世俗功利的层面超脱出来,就会成为人生真正意义上的喜事、快事和幸事——最大的喜事、快事和幸事。在这种意义上说,“四喜”、“八喜”等等,尚在真正意义上的人生之外,而从未被人们纳入“喜”之内的“失而复得”,却真正地深入到了人生的真正意义之中。
对世界各大宗教稍微有所研究的人都会很清楚,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宗教,都大同小异,其核心俱为导致人类“失乐园”的“原罪说”,所有宗教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复乐园”。宗教之所以能够提供人们安身立命之所,就在于它能够给人们一个“失而复得”的许诺和可能。当然,这个“失而复得”主要是精神意义上的(只有某些尚未开窍的迷信状态的信徒通常会寄望于物质、肉体上的“失而复得”、死后的“复活”)。那么,“失而复得”是可能的吗?——《圣经》(马太福音:7:7)说得斩钉截铁:“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寻见;叩门,就给你们开门。因为凡祈求的,就得着;寻找的,就寻见;叩门的,就给他开门。”路加福音11:9也表达了同样的思想。
正是因为宗教能够为普通人提供“失而复得”的许诺和可能,且在现实中,人们可以通过经验体验到“失而复得”的欢乐和幸福,所以,宗教才能具有无穷的魅力。因为,那些找到信仰的人有一种终于归家与亲人团聚再不会、永不能再分离的踏踏实实的感觉。换言之,他们在社会化过程中灵与肉、个体与社会的分裂被克服和超越了。如果宗教不能够给人们带来一种超越世俗、尘世的欢乐和幸福,人们是断不会抛弃尘世而投奔宗教的。
经验——徜徉在宗教体验的欢乐、喜乐中的人们——告诉我们,相对于宗教给信徒们提供的欢乐和幸福而言,“四喜”、“八喜”等带给非信徒的幸福和欢乐是不足挂齿的。这就是说,人生真正的喜事、快事和幸事并非“四喜”、“八喜”等尘世的好事,而是宗教所许诺的精神乐园、家园的“失而复得”。而这一点,是我们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和无神论者很难体会到的。
很清楚,我们——无神论者、无宗教信仰者,已经“失去”的是最有价值和意义的东西——能够使我们忘忧的欢乐、快乐和幸福的东西。人生的最终目的无他,就是寻找、找回我们曾经的所有。——请细细咀嚼“失而复得”的滋味吧——它绝不仅仅是物质的、世俗功利层面的简单的“得”!让我们每个人都“失而复得”吧!
什么时候你通过物质层面的“失而复得”而领悟了精神层面的“失而复得”,你就什么时候真正地领悟了人生,“认识你自己”了。这时,自由、幸福、爱情和欢乐就重新属于你了。
那么,除了信仰宗教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途径让我们“失而复得”呢?我们怎样才能“失而复得”呢?
——朋友,以《人的宣言——人,要认识你自己》为名的现代人生哲学,不仅告诉你“失而复得”是可能的,而且,更明明白白地告诉你怎样才能“失而复得”。
2008,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