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不能独立发展


  现在有人提出一种观点:中医要独立发展,不需要其他人的干预,要搞纯中医。这是行不通的,回顾历史,中医历来就是开放的学科,就现实来讲21世纪是学科融合与分化并存的世纪。从科学发展规律看任何一个学科也都不能孤立的发展。

  —、历史上中医是开放的科学

  我们首先回顾一下中医的发展史,会发现中医从形成之初就是开放的,它吸收了当时中华文明中先进的儒家、道家、阴阳家的想想,到了汉代吸收了董仲舒的哲学思想,宋朝时又吸收了程朱理学的营养。上面是从思想上来说,从学科上来说吸收了历史上天文、历法等科学成果。

  在与境外学科交流上也一直是开放的,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带回来的核桃、葡萄、石榴、胡麻等很快就被中医应用到临床。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的时期,也是中外交流最多的时代,通过丝绸之路与西域有着广泛的交往,很多西域的药物医疗手段和理论也都进入当时的医学书籍中,从西域又引进了大量的药物。在历史上中医不断地消化吸收外国的药物成为“中药”,以致现在很多人已不知道它们是舶来品,如核桃、石榴、血竭等。古代时由于受交通工具的限制,中西方交流缓慢,境外的医学知识信息流量较小,给中国医生一个充分消化吸收乃至同化的时间。近百年来,西方医学知识爆炸性的涌入中国,使中国的本土医生也就是中医无法在短时间内消化吸收同化这些医药知识。为此中医开始怕被西医吃掉,变得越来越封闭,结果是越来越萎缩,其实这种独立发展的思想所反映的是潜意思里的自卑与不自信。

  二、独立发展违背科学的发展规律

  21世纪是新学科不断产生,原有学科既有不断分化又相互融合的时代。这种相互的融合不是谁吃掉谁的,而是相互促进的。物理学与化学在牛顿的年代是不分的,后来分开后又联姻,有了物理化学,产生物理化学后原来的物理和化学任何一个都没有消失,而且还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生物与化学结缘产生了生物化学也是同样,DNA的发现就是生物与化学结缘的硕果。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一个生命个体独立生存就是走向死亡,一个生物群落孤立的生存也将走向退化,生物圈2号的失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科学领域也是一样,一个学科要想独立发展必然走向萎缩甚至消失。即使被保护起来也只能成为活化石,这时它已经不是一门有生存意义的学问了,再没有发展的可能了。我们从故宫的研究中可以发掘出无数有价值的东西,但是这只能是发掘,而不可能有发展了,在故宫中现在建个什么建筑是绝对不可能的了。

  三、客观现实不允许中医封闭研究

  中医药研究没有任何权利阻挡其它人来研究,国家也不可能下一道命令不许中医药以外的单位和个人研究中医药,即使是国家真的下了这么个令也是做不到的。中医药是学问,不是秦始皇陵,国家不挖掘就谁也不能挖掘,中国的非中医机构不研究中医药国外的还照常研究。现在有人担忧某一天国外的中医再返销回中国这绝不是杞人忧天,现在许多洋中药进军中国市场已成为事实。

  中医要发展就一定要敢于接纳不同理念、不同学科、持不同观点的人剖析研究,包括证伪的研究也是需要的。不同思维方式碰撞出的火花将促进中医新思想的萌发,不同哲学观点的论争将有利于中医哲学思想的创新。不要怕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什么非中医的怪胎,无理数开始时就认为是不存在的,现在不也证明是客观存在了吗。许多的新学科开始的时候人们认为是怪物,可后来都认为是科学了。

  (本文发表在2008年4月7日《健康报》发表时,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