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后来者再为股市历史买单
■苏培科 来源:4月30日《中国经济时报》
印花税下调在中国股市并未掀起波澜,“4·24”的一日行情让人很容易联想到中国股市历史上的“6·24行情”,但是紫金矿业在25日IPO上市首日疯狂炒作和随后几日的连续跌停,再次重蹈了中工国际的覆辙,似乎又一次证明了股市中的历史都会重演。
“4·24”与“6·24行情”都是在股市暴跌之后、市场信心处于临界点之际,监管层才利用“强心针”来强行刺激,结果只引起了短暂的抄底反弹,而没有彻底激发投资者的投资信心,对于巨额亏损笼罩下的市场氛围显然效果不佳,一招一式的挽救之策并不能立竿见影,但是在市场信心处于崩溃之际,及时、适度地刺激是必要的,尤其是在市场患了“利好麻痹症”的情况下,必须要采取“组合拳”来综合治理。
近期,政府对市场的一系列举措让人争论不休,对于下调印花税很多人将其视为特大利好,但也有人认为是“错上加错”,而对于大小非解禁新规则认为是在“违背契约”和“悔棋”,认为“市场应该自我修复,而不应该让政府来越俎代庖。”
若在一个成熟的市场环境中,反对政府干预市场或许有理,毕竟政府的政策具有时滞性,往往会给市场带来负效应。但在一个特殊体 制背景下的市场里,指望市场自身的力量来自我修复,显然是异想天开。因为,成熟的市场博弈除了市场参与者的利益博弈外,还可以利用民主制度对游戏规则和体 制根本进行全方位的博弈,以达到市场与规则的和谐。但在官本位的监管体制和“家长制”的市场环境中,投资者只能被动地接受规则,而不能通过选票来改变游戏 规则,因此各种程式化的制度规则都是有利于“大股东”,而非市场化的全民规则。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解铃仍需系铃人,监管者有责任在市场信心崩溃之际出面维护市场稳定,在市场博弈规则不健全的情况下也有义务 来亡羊补牢。如果按照市场原教旨主义的自由放任,畸形体制背景下的市场亏损代价必然会转化到市场之外,市场的修复博弈也会博弈到市场之外,会形成社会问题,这肯定是监管者不愿意看到的,所以完全市场化的建议和“斯密的中国孩子”的声音肯定不会被管理层采纳,因为那是完全“理想化”的市场状态,但是绝对不能将其视为“异端”而打倒,应该允许“争鸣”、允许市场存在多种声音。
毕竟,目前中 国股市还有众多的问题和弊端,一种声音往往会掩盖诸多矛盾。就像在A股市场上轮牛市中一样,恰恰是“十年牛市”、“万点论”、大跃进式的“全民炒股”号 召 麻痹了投资者的风险防范意识,盲目入市,结果这些极具煽动性的言论将缺乏估值判断的新股民普遍套在高位。有资料显示:上证指数从6100点下降到5500 点的时候,多数是新散户被套;由5500多点降到5000点之间,在这时候是老的散户投资者亏损;由5000多点到4500点,是新成立的基金亏损,有新 的基金公司、老的基金公司发行的新基金,他们亏损了;由4500点到4000点,这时候才是老基金开始亏损;由4500点到 3500点,这时候都开始亏损了,这说明什么呢?除了说明散户投资者亏损的最早、亏损的最多外,还清楚的说明各类投资者的成本区和入市点,显然新股民是在 5500点以上入市的较多,而基金等机构投 资者相对先知先觉,成本区最低的则是QFII等外资。所以,在各种言论面前投资者都应该保持中性、得有自己的独立判断,在非理性时期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 而不应该成为盲目实践的信徒。
尤 其是在一个政策市 特征极为明显的市场里,对于制度和规则必须要有足够认识,一旦发现不合理应该大胆诉求,因为在没有公平博弈规则的背景下,只有合理的表达和申诉才是保障权 利的惟一途径,因此监管部门对此绝对不能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应该在市场出现问题之前就要有所作为。另外,在制定游戏规则时应该征求各方意见、妥善试点, 切勿仓促上马而贻害将来,应该对于各种可能性都应该全面考虑,而不是等到市场自身难以收场之际才迟迟动手,以彰显作为,应该实施主动监管。
如此次出台的“大小非减持新规”,也被人们视为“救市”的举措,其实这只是制度漏洞的补丁而已,在此轮股权分置改革后遗症爆发 之际,大小非减持成为股市加速暴跌和难以恢复的根本,“新规”只是迫不得已的举措,可是在途中贴“补丁”肯定会遭人诟病。但其问题过于严重,在途中亡羊补 牢是必要的。此次出台的“大小非减持新规”实际上并没有违背对价契约,通过大宗交易系统减持仅仅只是进行了适当的规范和疏导,毕竟这个积聚了15年的历史 遗留问题在3年内全部解决显然对后来者不公平,应该实施稳定、缓慢的减持计划, 用时间来消化这个历史遗留问题。回想在股改当初,资金推动型的股市行情和大股东以利诱之,使得管理层和很多投资者对于对价所带来的风险估计不足,从而匆匆 投票的股改进程将风险后置,此次暴跌所暴露出来的仅仅只是开始,因为“锁一爬二”限制的大小非还没有全部解禁,一旦所有的增量都化为存量后,这个笼中之虎 出笼必将对中国股市造成很大的不安定,而这个不安定恰恰需要中国股市的后来者为此买单,因为参与对价者虽然拿得很少,但毕竟还得到了对价的短期好处,但是 后来者谁来补偿?仍然让后来者为中国股市的历史旧账买单?
显然,对大小非采取规范、透明减持是必要的,同时还应该寻求更好的解决方式,否则中国股市的全流通必然要牺牲未来一两代股民的利益。如果简单地 叫停“大小非减持”,更是不合理,因为这确实有违背市场“契约”之嫌,毕竟市场的灵魂是“诚信”,如果这个市场随时可以反悔,那必然没有公正和诚信所言, 何况这些规则都不是通过利益各方公平博弈出来的,随时面临被不同利益人推翻的可能,而这种政策和规则的频繁变动不利于市场稳定,也容易被人贴上政策市和 “救市”的标贴。所以,我们除了遵守“诚信”和“三公”的市场原则,还应该尊重游戏规则,否则在一个没有原则的市场里每个人都有可能沦为受害者。
附:笔者在股改之初(2005)的文章,当时的担心今天全变成了现实——无语
以利诱之的股改会将风险后置(发表于2005年8月)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5f4e33010000n5.html
股权分置改革莫成国企再次圈钱的盛宴(发表于2005年6月)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5f4e33010000t5.html
中国股市体制改革须大动干戈(发表于2005年2月)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5f4e33010000tj.html推荐阅读作者近期文章:
反思中国股市大起大落(4月23日发表)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5f4e33010095pz.html
股市暴涨暴跌严重影响中国经济(4月9日发表)
http://supeike.blog.sohu.com/84162967.html
中国股市别在“救市”争论中迷失(4月2日发表)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5f4e3301008yb7.html
挽救中国股市信心迫在眉睫(3月26日发表)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5f4e3301008vv2.html
及时治疗股市“圈钱恐惧症”(3月19日发表)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5f4e3301008tft.html
反思中国股灾与次贷危机(1月30日发表)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5f4e3301008era.html
政府救市不要重蹈10年前覆辙(2004年10月20日发表)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5f4e33010000t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