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骅老师是国家级语文著名教师,虽年龄大了,但说话仍然口齿清楚,声音动作还那么吸引人,昨天上午我们到宁波市洪塘小学听课,下午听了她的课堂点评和专题讲座《读出自己的一点感悟》,的确受益很多。
她对我们说:作为语文老师一定要多读文本,读时一定要读出自己的独特的有意义的感悟,她认为感悟是一种个体行为,他人的感悟使不能替代自己的感悟的,(即使有同感那也是不同层次的),我想也是,我们在上课时通常会问学生:“同学们你们也这样认为吗?”学生为了迎合老师,常常会说“是”。而老师们确忽略了学生对问题的认知能力是不一样的。所以我觉得王老师说的很好。
她还说解读文本本身就是一个溶入个体体验的创造过程,我们老师也一样,每个人对相同文本的体验是大不相同的。
另外她告诉我们解读文本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作者要表达什么意思,二是文本所传递的词语的意义;三是读者从文本中感悟的实际意义。这三个要素合起来才能完成文本的解读,也就是说,没有读者的感悟,文本就不可能产生存在的实际意义,我们读一篇文章,如果不去认真品味,反复思考,我们就无法了解它的实际意义。
多元解读是教学的理想境界,我们在教学课文时,每个老师对文本的抓手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老师们对文章重难点的把握是不一样的,有人侧重于文本的表意(直接的),有人侧重于内涵(作者想要表达的),更有人是超乎别人想象的(拓展的)。
老师还得加强对教学案例的体验,只有多看案例,才会有独特的感悟,才能在备课时有独到的教学设计,备课备不出自己的想法,那上课也就上不出特点来。我们通常听到一些课上的虽然不错,但仿佛只有肉没有骨头,一节课下来是一种软绵绵的感觉。所以王老师提倡要给语文课加点”钙”,让语文课上得有骨有肉。我们应该多去听课,把别人最好的地方记录下来,善于从别人的课中吸取精华,使自己不断进步。让我们自己的语文课变得更加朴实,更有语文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