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流动性过剩来自资本流入


左小蕾在《21世纪经济报道》撰文称,从一开始,人民币升值压力主要来自外部,来自美国贸易逆差的增加。特别是2004年美国财政赤字的增加,加剧了国际收支平衡的压力;来自全球非贸易性资本无孔不入地渗透,导致了中国外汇储备快速增加和人民币低估的幻觉。事实上,美国的贸易一直都是逆差,对欧洲是逆差,对日本也是逆差。

美联储从2001年开始降息,发行大量货币,美元相对走弱,这就出现一个很大的问题。美元走弱、利息下降都不利于吸引投资。如果没有足够的资本流入来平衡贸易逆差,会引起国际收支不平衡的问题。如果美国的国际收支持续不平衡,那么美元就会贬值,而且是大幅度贬值,那么国际经济格局就会改变。在这个时候,中国的加工出口贸易开始发展,对美国的订单不断增加,因为从台湾、香港、东南亚各国转移到中国的加工制造业,原来大部分都是对美国出口的,现在变成中国的转口贸易。日本人开始紧张,日本是出口导向型经济,美国的经济和市场对日本格外重要,如果美国经济出问题,或者美国市场的日本产品被中国出口产品替代,对于日本经济复苏显然是不利的。其实日本和中、国的出口产品不在一个层次上。于是人民币升值的问题被日本提了出来。当然,当时这种声音还不是很强烈,因为一直到2003年,中国的贸易基本保持平衡。但是已经引起了许多讨论和关注。

2002—2003年,国际经济环境开始形成一个新的生态环境。美国开始发行很多货币,日本零利率政策实际上也有相同的作用。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开始增加对美国的出口,那些发出去的货币就变成了“欧洲美元”、“亚洲美元”、“石油美元”。在全球化的趋势下,世界经济形成了一个动态的循环一美国人得到了全世界最好、最廉价的产品一发展中国家通过出口获得美元,然后拿着这些美元投资于美国的资本市场(美国的金融市场非常强大,是世界金融中心),最后实现动态的均衡。但是这种情况被解读成“中国输出通货紧缩”和“人民币被低估”。于是,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开始升级。

后来有些情况发生了变化,使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越来越大。美国的财政赤字快速膨胀,使美国经济复苏出现很大变数。美国两大赤字成为全球经济失衡的主要原因。美国和日本货币的影响开始显著。2004年,美国乃至全球房地产价格开始走高,石油价格和黄金价格也走高。大量的钱在全世界寻找新的投资机会,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当时印度的股票市场上涨了120%,2004—2005年,中东股票市场上涨了500%。太多的钱也推动了各类私募基金的发展包括对冲基金。全世界的私募基金发展到了将近l0000家,掌控资产l5万亿,可募集的资金数万亿。这些基金在全世界寻找投资机会,实际上也推动了过剩的流动性。全球过剩的流动性通过私募基金向全世界有投资机会的市场渗透,包括中国。

    2004年,中国的外汇积累出现空前增长,当年达到2100亿美元,而贸易顺差只有320亿,占GDP2%,剩下1700多亿都是通过其他途径进来的。中国的外汇储备到2004年第一次出现美国的资本流入退居世界第二的情况,中国的直接投资外商总量变成全球第一。人们的注意力被引导到人民币升值的问题上,把这个问题推到了前沿。

    2007年第一季度增加的外汇储备积累已经是l375亿,其中773亿美元是非贸易非直接投资的其他资本流入。近期,在周边一些国家贷款利率较低的环境中,比如在日本贷款利率3%,全球资金过剩的情况下,“日元全球套利”现象严重,外资很容易在周边国家融资,转而进入其他各国“套利”。也就是说,全球过剩的流动性会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加剧中国的流动性过剩的问题。

    全球流动性的问题,最根本的是美元本位的问题。上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汇率、利率大幅波动,造成极大的全球性动荡和风险。但美国经济仍然主导世界经济,国际货币体系迅速延续与美元的联系,但不再以黄金为基准,而以美元为基准,以美元计价,汇率与美元挂钩,以美元结算。美元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使美国相当于全球中央银行。

    近年来,各国对美国出口,换取的亚洲美元、欧洲美元、石油美元再转而投资华尔街,全球美元再以资本形态流入美国,美国达到国际收支平衡。如果作为美元本位重要支撑的美国经济与全球经济变化不能保持一致,不能共同维持这个短期动态的均衡,世界可能再次遭遇全球经济危机。

    在美国两大赤字形势下的短期均衡,实际上是向全世界借债来保持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如果美国负债不能还钱,美元主动贬值,全球就要面对上世纪70年代的风险。在6070年代,美元经历了三次危机,市场抛售美元抢购黄金,市场黄金价格不断突破,l971年,美国出现l893年以来最大的贸易赤字和国际收支逆差,不得不宣布美元贬值并停止按官方价格出售黄金,不再维持35美元兑一盎司金本位”固定兑换率,“金本位”制度寿终正寝,从而引发世界经济的巨大金融风险。

历史与现实何其相似。如果国际环境在全球化的趋势下,推动比当年更大的贸易和资本流动,美国经济像当年一样真的出了问题——美国消费市场萎缩,全球出口受阻,美元主动大幅贬值降低债务压力,完全打破短期动态均衡,全世界可能需要再次承受“金本位”解体的现代版的“美元本位”解体带来的全球动荡,甚至全球爆发经济危机了。

当然,美国经济放缓还没有到主动贬值的地步,所以强制性的欧元升值、日元升值、人民币升值、东南亚其他各国货币升值,使美元变相被动贬值,成为“美元本位”下的“全球中央银行”最通常的“政策工具”。全球货币升值,资本逐利,当然流向货币更值钱的地方,这也是全球流动,特别是向新兴市场流动的原因了。

    美元本位的货币体系,通过21世纪初实施的宽松货币政策发出的美元,通过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推动的美元全球货币创造过程,制造了全球流动性过剩和全球资产价格泡沫的货币形态,并且有再次带来全球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全球流动性过剩的货币形势,使全球面对了与过去不同的境况。过去是美国经济低迷,资本流向东南亚,创造了一个“亚洲奇迹”;亚洲经济危机,资本流向华尔街创造“新经济无周期”的神话。现在全球到处是钱,全球资产价格大涨。最近香港,交易量突破千亿,台湾日交易量429亿,都创下历史记录。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钱流向何处?全球资产价格的泡沫什么时候会破灭?我们是否应该准备应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亚洲金融危机以后,建立新的全球金融体系问题曾经被反复提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被假设为全球危机的拯救机构。但是IMF作为最后贷款人”的角色,更多是事后危机解救。而且国际组织的危机解救计划存在诸多政策限制,更多是理论上的合理而不是实践上的可行。中国需要明白,在这样的国际环境和经济格局下,这不是中国自己的问题,而是一个全球问题,不是中国一己之力能够与之较量和改变的。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国际背景很复杂,流动性过剩的问题不是中国独自面对的问题。只不过中国的经济规模更大,资本更争先恐后地流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