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将两会与清明合而为一(4月5日)


关于将两会与清明合而为一

 

关键词:两会  清明  民族利益  历史传承

 

每年的两会,总是在3月的十余天内在首都北京举行,在这个时候,北京、天安门、人民大会堂都成为新中国整个地方各个领域的精英聚会的场合——这已经是沿袭数十年的惯例了。

在这半个月会期中的每个议题,每个决策都牵动着每个人的神经。因为将决定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随后一年的走向。并且因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日益强大,而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

相比之下,清明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处的位置是相当重要的,也是国之礼仪。而随着清明节作为法定节假日,这一天在民族文化中所起到的重要位置被很大程度地提高到了与历史同样的高度。尤其是轩辕黄帝的祭祀大典更是2008年清明成为法定假日而被载入史册。

任何重大事件都会提振国家与民族的向心力的效果,这已经在本人的前日文章中有所说明,不需要多说。但在“两会”结束之后的一个月内的清明节的祭祀大典,就显得更像是一个国家,最多是华夏民族的“家务事”了。

本文所说的就是这两个事情之间的关系。

 

既然清明是对先租的赞颂,有请福迎祥之意,自然是有歌功颂德的成分占主要成分。

假如将对黄帝的祭祀大典作为每年的常规仪式,即使以国之礼仪去做,看得多了,或许也会有审美疲劳。到时候,祭祀的目的是相同的,所不同的仅仅是节目的编排时间与节目表现形式的区别。那种对每个人内心的震撼就会必然由于事件的节奏感而打折扣。甚至把祭祀大典仅仅当成一出大戏去看。如此就像某篇经典散文中所说“热闹是别人的,我什么也没有”——这才是整个民族的悲哀!

当你仅仅把自己当成看客,就会从旁观者的角度去思维,就会有审美疲劳。

只有把自己当成表演者,甚至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才会给自己施加一些诸如责任感之类的压力。

 

任何事情在流程化之后,都会有留于形式的倾向,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愿为转移的。不管是清明节对黄帝的祭祀大典,还是举世瞩目的“两会”。

两会总是在春暖花开的时候,在春节之后的一个月召开。但众所周知的矛盾是,人在春节之后难免会心浮气燥,却缺乏历史与未来的责任感。

没有人会怀疑两会的隆重与严肃,更没有人怀疑领导者的认识水准与执政能力。

前任朱总理在任的时候,曾经多次表达了自己在面对国家与民族的责任感时的战战兢兢与如履薄冰的感觉,能够不被人骂就已经是大幸了!

可以想象,我们的执政者所承担的心理压力大到了何以难以附加的程度。

本人所呼吁的也仅仅是在决策的时候有更高的历史责任感,有更强的民族整体利益的压力,而非仅仅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得过且过心态,难免由于最终失去方向而成为被后世唾骂。

我们需要做的是尽量避免这一结果的出现!

 

执政者是最需要有责任感与压力的,也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够做出方向正确,并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意愿、利益与价值导向的决策;只有决策正确了,才能够有正确的方向感;只有方向正确了,才能够做正确的事情;只有事情做正确了,所有正确的做事方法与所有的努力才有了意义。

当一个人思维方式钻入了“牛角尖”,就会难以走出来,否定自己;就会在迷雾中转圈儿而难以自拔,如果只是关乎个人,影响与危害或许还会小得多;但当你的决策关乎一个团队、一个机构、甚至一个地区、一个行业与产业链,甚至是一个国家与整个民族的利益息息相关的,那么失之毫厘往往就会谬之千里。

 

由此,本人只有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建议,就是将“两会”与清明的两个时间节点合而为一。将清明节同时作为两会开幕日,并且先举行祭拜轩辕黄帝的大典,然后再举行“两会”开幕式。

先祭祖再开两会——如此才可以在做决策之前先行让自己更清醒,而不是让祭祀成为歌功颂德的形式。

我们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更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我们处于一个伟大的国家,同时更属于一个伟大的民族,我们满怀成就感,同时也对未来充满敬畏!我们所做的任何决策都需要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整个民族的共同利益最大化为核心。

初步分析,如此至少可以收到如下三个效果:

 

首先是赋予“两会”以更高的历史责任感,并集合整个民族的意志,因而将我们做的每个决策都与历史长河与民族的利益直接挂钩,在参政议政、甚至决策的时候都能够谨慎而且理性。

两会作为年度总结与计划大会,我们看到的越来越多的是停留于形式,甚至成为对执政者歌功颂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假如将“两会”与清明合而为一,则会让执政者有更多的历史责任感。

历来都是对先租的敬仰高于对当代执政者的敬仰的,人首先是需要为历史的责任负责,然后才是对当前所面临的局势进行决策取舍的。假如从历史的长河中割裂开来,我们就会有如被吊在半空中的感觉;只有根植于这片土地,立足于整个民族的道义,不至于使自己脱节,并尽力使每步决策都符合历史选择。

 

其次是从历史吸纳更多的营养。

我们是在创造一个新时代,更是在传承一种源远流长的民族传统。

历朝历代都对历史与先祖持敬畏的态度,而站在历史与时代的两个点上,就有了清晰的方向感。

这甚至可以由于依托5000年的传统而使得每次“两会”都成为散落在全世界的华人的精神脉络。

也只有如此,才能够昭告“天下”,两会不单纯是中国的“两会”,更是全球华人的两会。不仅在促进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中会有微妙的作用,更会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是在国家礼仪方面起到节流的效果。

两会是重大的政治事件,清明节的祭祀大典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组成形式,任何礼仪都是表面文章,但既然是关乎形象的事情,是不能太“小家子气”的。

虽然这些钱都是值得花的,但毕竟是劳民伤财。每年的两会与清明都将使北京的交通呈现壮观的拥堵现象,虽然政府已经煞费苦心地采取各种交通管理与疏导措施,使百姓出行所受的影响尽量减到最小,但依然会导致工作效率的低下。至少清明节已经成为法定放假的日子,就可以更灵活自由地安排自己的时间,没有必要出去的自然可以不再出去。缓解了拥堵的同时,也可以在家里更好地关注祭祀大典与两会的举行。

 

当然,任何事情都是双刃剑,要达到这一融合也需要解决一些不能回避的问题:

比如由于会议日期的调整而带来的临时混乱,相信这可以通过先行安排而降到最低。

再比如财务年度是否会受影响的问题,据说日本的财务结算年都是在四月份,别人使得我们为什么就使不得?

还比如由于媒体工作者们带薪工作,而需要支付三倍日工资的问题,毕竟媒体工作者仅仅是所有劳动者中相当少的一部分,而且参与两会报道的又是媒体工作者中的一小部分,孰轻孰重自然会有所取舍。

再比如黄帝陵远在陕西,而两会是在北京,由于分身乏术,至少两会代表们无法同时出席千里之外的黄帝陵祭祀大典,这事就不是个人建议所能够解决的问题了。

最后,本人只提一点,既然是仪式,就可以有很多种变通的方式。而不必拘泥于形式。

当然假如不能进行如此一个月的调整,那么可否在开会之前举办一次盛大的祭祖仪式——虽也是变通的解决方案,但毕竟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贾春宝

200845日星期六

   地产电影的倡导者-CG产业的新生力量——盛世远景 www.gview.com.cn 品牌总监

   首创“B 2 M”电子商务模式的芝麻客www.zhimake.com COO

   电话:13269258122

   MSN: [email protected]

   QQ469063961

   E-mail[email protected]

   价值中国网个人空间:bekings.chinavalue.net

   原创外汇评论主页:http://blog.hexun.com/chunbao/defaul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