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指回到一年前,首季跌掉12兆人民币,三大券报呼吁救市


中国股指回到一年前,首季跌掉12兆人民币,三大券报呼吁救市

     股指回到一年前! 中国股市第二次“推倒重来”?

     2007年的4月2日,上证指数收报3252点,昨日上证指数最低达到3283点,经过一年的"牛市",股指回到了原地。

  截至2008年3月31日,上证指数从6124点最低跌至3357点,在6个月不到的时间下跌45%,如此惨烈跌幅不仅这些年世界股市所罕见,即便和中国历史上最漫长的熊市相比,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2001-2005年那轮大熊市中,每次大级别的下跌幅度不过40%)。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股市如此无助的下跌?宏源证券金融工程分析师刘佑成的看法令人不寒而栗,他坚定地认为:"自2007年以来,大部分公司都开始陆续进入解冻期,非流通股股东获得了流通权。大小非减持导致市场估值体系重建,中国股市面临的阵痛刚刚开始。"

  被冲垮的估值底线

  4月1日,受3.8亿股小非解禁上市流通影响,五粮液放量下跌10%。五粮液放量下跌的走势却在明白无误地显示,未来三年高达46%的每股收益平均复合增长率对解禁的小非来说没有任何吸引力,股价否极泰来似乎遥遥无期。

  一位市场专业人士告诉记者,五粮液的跌停说明目前对上市公司的估值体系正在受到来自小非解禁压力的严峻挑战。在中国股市出现股票阶段性供过于求的大背景下,大小非流通减持的压力会像泛滥的洪水一样将所有的估值支撑底线冲垮。

  重建估值的逻辑链条

  刘佑成在其3月28日发表的《大小非减持导致市场重建估值体系》报告中指出,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实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流通股和非流通股人为割裂的局面被彻底打通,与此相应,中国股市的估值体系将会发生根本性变化。

  在股改前,不可流通的实业资本定价体系和可流通的金融资本定价体系并行存在,交易价格以各自的定价方法为基础来交易。但是股改以后,非流通股股东获得了流通权,可以在二级市场上转让,意味着两种定价方法已经接轨,从最近几起法人股权转让价格看,已经基本上确认两者定价体系接轨。既然是接轨,就存在相互包容相互融合过程,现在市场上估值就处于这样一个重建过程。很显然,原先的二级市场定价体系不可能容下那么多非流通股的加入,原先的定价体系必然要重建。

  作为一个可以选择投资实业和证券投资的实业家来说,抛售获得流通的股票,然后转回实业领域投资,可以获得更多的回报。因此小非减持已经是一个理性的选择。

  未来证券资产的价格一定会考虑实业市场的价格,换言之,待大小非减持结束后,市场重新获得平衡后,基本面将决定证券资产价格,概念、题材的恶炒才可能逐步退出市场,证券投资回归价值投资才有可能,中国证券市场的PE、PB也会逐步和国际市场接轨。

  在刘佑成看来,新的估值体系是建立在原有估值体系之上的,而促使原有估值体系崩溃、未来估值体系诞生的决定性力量就是大小非的减持流通。

  未来估值的痛苦涅?

  安信证券金融工程分析师曾长兴告诉记者,"从2007年两次解禁高峰和减持高峰后市场出现的调整的实际情况来看,解禁与减持对市场形成了重大负面影响;未来三年解禁对市场会形成长期的、系统性的扩容压力,其中,2008年8月到2009年5月是解禁的高峰,市场面临较大考验。"

  2007年4月解禁个股86亿股,金额953亿元,5月解禁数量57亿股,解禁金额1275亿元;2007年10月份解禁个股125亿股,解禁金额2417亿元。两个解禁高峰期的后续月,市场均出现了明显调整,减持对市场形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截至2008年3月,我国A股市场解禁股份数已达到800亿股之多,从2006年6月份算起,平均每月解禁数量约38亿股。以解禁时点个股股价动态测算,已累计解禁金额约12639亿元,平均每月约解禁601亿元。

  未来三年内解禁股数平均每月91亿股,是过往36亿股的2.5倍,如果以2008年3月28日收盘价数据测算,每月解禁金额大约是1368亿元,是过往水平601亿元的2.45倍左右。如果以过往减持占解禁比例为9%数据测算,每月减持股数约8.2亿股,减持金额大约是123亿元。

  从具体时间分布来看,2008年8月份将迎来一个远高于2007年10月份126亿股的解禁新高214亿股,随后9月短暂下降后将从10月的90亿向2009年5 月的231亿又一历史新高迈进,到2009年10月解禁股份数将写下598.6亿股的最高值。从2008年8月份开始到2009年10月份间的15个月份里,平均每月将解禁164亿股。

  由于解禁并不意味着全部减持,如果在未来减持占解禁比出现上升趋势,减持压力可能更为严重,减持压力不会随解禁结束而结束,将是一个长期、滞后、系统性的。

     中国股灾 首季跌掉12兆人民币

     今年以来,股市疲软不振,沪深两市的A股市值缩水竟然高达十二兆多元人民币,第一季上证指数跌幅也达到三四%,为一九九二年第四季以来单季的最大跌幅,创下十五年来的新纪录。这也是本季以来,全球单一股市的最大跌幅。

    四月一日上证指数跌破三千四百点后,虽然二日冲高到一百多点再拉回,小涨做收,但整个股市欲振乏力。一日A股下杀百多点后,曾有上海交易大厅看盘的老妇当场昏倒,辛苦一辈子投入的廿?万人民币积蓄,如今仅剩九万元。

老本腰斩 上海老妇看盘昏倒

    尽管近日证监会曾表示,将关注股市让资本市场稳健发展,显然精神喊话仍无法唤回股民信心。

  《中国证券报》指出,今年首季,上证综合指数从五二六一.五六点,下跌到三四七二.七一点,跌幅达三四%,为一九九二年第四季以来单季最大跌幅,创十五年来的新纪录。

    上海证券交易所统计显示,四月一日为止,沪深两市A股市值由三三.六八兆元人民币下降至二一.六兆元,市值缩减了十二点零八兆元,缩水幅度高达三五.八七%。

   而截三月底前的第一季,所有A股总市值共计缩减一一.九三兆元人民币,缩水幅度达三○.二五%,其中,“权重股”市值损失比重最大。

    所谓“权重股”是指市值在五百亿人民币以上的股票,这些几乎百分之百属于国有企业,例如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中国铁建、工商银行、中国人寿等。

    根据统计,沪深两市A股中的七十四支“权重股”,在第一季的市值损失达高九.四兆元人民币,缩水幅度达七九.一三%,显见国有企业是这波“股灾”中的最大受害者,也是导致首季A股惨跌的元凶祸首。

国有企业成股灾最大受害者

    去年十月时,上证A股达到六千多点?史新高,不过半年期间,股指竟然跌掉近半,不仅大陆股民难以置信,国际投资银行也跌破眼镜。今年三月北京召开“两会”闭幕时,证监会先表明“不救市”,随后又极力否认,但美国次贷风暴影响、消费物价指数偏高、宏观调控偏紧,都是促使股民信心尽失的主因。

    四月一日“愚人节”当天,上证跌破三千四百点,相较去年同期的三千三百?点,玩了一年股票的股民大?“一朝回到解放前”,深有被愚弄的感觉。惟昨日《中国证券报》等大陆三大证券报已呼吁北京“救市”,预料近日应不再有大跌机会。

    三大证券报再呼吁救市 政策利好或破茧而出

继4月2日上证中证发表类似评论员文章,三大证券报4月3日再度在头版发文,呼吁救市,文章内容都直指市场当前热切期盼的救市,似乎要将救市呼吁进行到底。“没有强有力的干预,指望市场机制产生自发性的纠错功能已经是难上加难”,估值体系、市场担忧的一季度业绩等等都被一一论述。三家报纸频频出力,似乎让人们看到了更多的希望。

  事实上,A股跌个不停,小幅反弹后往往迎来更大跌幅,令A股小股民信心尽失,机构投资者亦损手,不少A股股民都期望政府救市。上证报社论今日认为A股市场估值体系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中证报社论认为,业绩增长减速并非暴跌首因,证券日报社论认为,当务之急就解决旧制度缺陷。三大证券报曾于4月2日不约而同发表社论,呼吁政府救市,同时亦指出股市仍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期望稳定投资者的信心。

  不过,新华社前日就发表文章,表明政府不应救市。但目前大陆对政府应否救市似乎并无共识,前日新华社及在大陆影响颇大的《财经》杂志就相继发表评论文章,认为政府不应救市,也不必救市。

  现时,认为应该救市的一方的意见主要理据是,A股还不成熟,股市人为操作的情况严重,股市下跌打击投资者信心,影响上市公司的集资发展,甚至引发事端。反对一方主要意见是:股市起跌是正常现象,股民要为自己的投资行为负责,不可能输打赢要,否则A股永远不会成熟;此轮股市下跌,除外围因素影响外,也与之前炒过龙有关。

  上证报:市场估值体系紊乱局面亟待扭转

  A股市场估值体系的紊乱主要原因在于投资人对于股票市场未来发展不确定性的恐惧,这个恐惧又因为股票筹码供给迅速增加而被放大。在这样的恐惧心态中,失去价值判断能力的投资者自然会出现非理性杀跌。这个时候,没有强有力的干预,指望市场机制产生自发性的纠错功能已经是难上加难。市场迫切需要借助外力重塑信心。

  值得投资人注意的是,市场的这个变化其实已经被相关部门所关注。日前《国务院关于印发2008年工作要点的通知》就明确指出,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机构等要负责优化资本市场结构,促进股票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着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维护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有了明确性的指导意见,我们相信有关部门肯定会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维护投资人信心,促进股票市场稳定健康发展。

  如果仅仅因为投资人对供求关系逆转的盲目担心,失去对A股市场发展的信心,从而使A股市场发展错过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那么我们很可能会为此错过做强中国股票市场的最佳机遇。

  几经起伏的A股市场又到了发展的十字路口,面对次债冲击的外忧、大小非解禁冲击的内患,我们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及早统一思想,早点形成合力,珍惜A股市场来之不易的股改成果,共同努力推动中国股票市场估值功能的回归,促进股票市场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中证报:业绩增长依然可期

  在外围股市大幅上扬的背景下,沪深股市昨日依然演绎了一幕指数冲高回落、100多只个股跌停的走势。在分析人士给出的种种答案中,许多理由其实似是而非。在最新的市场分析报告中,许多券商纷纷将上市公司业绩增长减速解读为最近市场持续暴跌的首因。然而细细品味,这一论断似乎不能成立。

  首先,上市公司业绩增势依然强劲。正在披露的2007年年报显示,上市公司业绩增速可观。

  截至今日,已有80多家公司发布了2008年一季度业绩大幅预增公告,其中有4家公司业绩预增10倍以上,近10家公司预增5倍以上,近50家公司预增1倍以上。这一现象表明,在2006、2007年大幅增长的基础上,依然有不少公司有望在2008年延续高增长态势。

  其次,2008年利润增速出现一定程度降低早在机构投资者预期之中。

  回顾一下机构投资者在去年岁末、今年年初的研究报告,2008年利润增速出现一定程度降低早已在机构投资者预期之中。报告显示,大部分机构早已将2008年业绩增长速度锁定在30%左右,最乐观的也就在40%。在年初美国次贷危机进一步恶化后,部分机构稍微调低了一些预期。但总体而言,机构预期的中轴依然是30%上下。既然早在预期之中,利润增速的预期调整就不能构成大盘持续股灾式下跌的理由。

  第三,在基数迅速扩大的基础上,利润增速出现一定程度的降低也在情理之中。

  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由于大量大盘公司的加盟,上市公司的整体利润基数迅速放大。2006年所有上市公司净利润总额为3604亿元,而2007年830多家公司已完成净利润6446亿元。在这样一个不同的基数上,要想持续实现同样高的增速显然是不现实的。加之全球最大的经济体美国经济增长放缓,对我国出口型企业必将产生一定影响。因此,2008年乃至今后几年,寄望上市公司利润整体实现像2006和2007年这样的同比增速并不现实。即使在某一年度实现类似的高速增长,也是不可持续的。

  证券日报:稳定当前股市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从今年1月21日到3月27日,上证综合指数从5000多点跌到了3400点,跌幅超过30%。数以万亿计的财富从股市消失,投资者信心受到重创。这既反映了股市的自我调节机制在发挥作用,也反映出市场制度建设的诸多不足,更说明围绕市场健康稳定发展这个主题,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增强投资者信心,稳定当前股市,应当是一项重要工作。

  股市最核心的矛盾是供需矛盾,投资者信心的基础是“三公”秩序。要把供需矛盾作为突破口,把“维护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作为不断加强、持之以恒的工作主线。一段时间以来,市场各方对上市公司再融资和股改后的限售股解禁流通两个问题十分关注。

  对上市公司再融资,监管部门明确表示,目前上市公司再融资制度的市场化程度比较高,投资者可以充分发挥市场约束作用,对上市公司的再融资行为做出取舍。与此同时,监管部门对企业的再融资也依法审核,从严把关。从近期上市公司再融资申报的审核进程看,从严的迹象是明显的。

  当然,股权分置改革基本结束,并不意味着证券市场制度改革完全结束。围绕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特别是围绕限售股上市流通问题,还可以从制度上、政策上进行必要的完善。

  越是在深化市场化改革的时期,越要强调维护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面对亟待解决的市场结构不合理、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约束机制仍不健全、部分市场参与者守法意识弱、信用建设程度低、投资者整体风险意识不强等一系列问题,需要在法治原则和轨道上,通过深化改革来逐步解决。而依法严厉打击市场操纵、内幕交易行为,提高各方面的信息披露水平,是维护“三公”市场秩序的十分重要的环节。在这方面,还可以做很多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