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期间,部分驻陕全国政协委员提交了“建议将清明节公祭黄帝陵典礼升格为国家级祭祀大典”的提案于媒体公布后,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热议,反对者势力不容小觑。我不知道作为华夏子孙的我们在合适的时候祭奠我们的祖先倒底招惹了谁,会让这些人声嘶力竭的反对。每当有利于华夏兴盛的事情出来后,总会有一些跳梁小丑冒出来指手画脚。当然我并不知道孙耒、邓清波这二位哼哈二将的来头,但还有另外一些有来头的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赵园,这位占据“主流”话语权、有着官方身份的“意见领袖”更是义愤填膺的跳出来,激动得语无伦次:“这浪费的都是公共财政,都是纳税人的钱啊!” 好一个心系百姓、如此节约用纳税人钱的好官!我想问的是,政府浪费的公共财政、纳税人的钱还少了吗?去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冯培恩列举的一些数据让人瞠目结舌:我国目前有公车数百万辆,每年消耗超过2000多亿元,其中真正用于公务的约占1/3;每年公款吃喝的费用粗略统计达上千亿元;官员出国考察和培训热持续升温,公费出国一年耗资数以千亿元计。一场祭奠祖先的仪式与如此大的政府浪费相比,倒底谁在浪费公共财政,倒底谁更浪费纳税人的钱?
邓清波更是质疑炎黄二帝不是华夏始祖,不是我们的祖先。佩服这位仁兄的勇气,敢于冒天下之大不讳而背弃祖宗,不知你的先人会在地下作何感想。而孙耒仁兄更是说当前国内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是疯狂怀古的集体无意识,我为你的忘根忘本惊叹。
这些受共产主义无神论醍醐灌顶的人大多是经历过那场摧残中华文化根基的浩劫的年代。制造这一毁灭性事件的官方目前已经开始反省,但这些人成天还沉溺于“伟大”的无神论中,天天抱着人定胜天的决心,我只能说这是这些无知者凭空臆想的集体意淫。
不过在今日发生这种事情实属正常:从一个研究鞑虏的“专家”嘴里冒出大禹的婚外情,着实为语不惊人誓不休。全球公认的十大圣人之首的孔子被某位复旦大学教授“经过几十年的研究”认为是私生子,还称孔子早已绝后,目前多为假子孙。呜呼,时至今日还有人在为当年“批林批孔”的荒唐行为翻案,着实为当代汉奸行为。真不知当年被中央政府册封、诏告世界的七十七代衍圣公孔德
近年来,官方开始提倡传统文化复兴,但太多的人将太多的事挂在嘴边而无一实际行动。汉服礼仪、公祭先人、清明放假、小学生学习正体字的政协提案等等正是这些少数实际行动的其中之一。五千年礼仪之邦并不是当代中国,甚至不如韩国、日本这些国家对中华文化传承得好,这才有了正统中华在台湾而并不在中国大陆的论断。姑且不论这一论断的正确与否,但中华传统文化在台湾继承与发扬得好超过大陆,这应该是大家的共识。华夏文明的基础——儒教的开创者是孔子,两千多年来不论改朝换代、外族入侵他们的后裔始终是我们汉族精神延续不绝、文化传承不断的火种,但是由于历史原因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后,他们的家族代表——七十七代衍圣公孔德成去了台湾,至此儒教的最高精神领袖已不在大陆,而大陆的传统文化也随着一系列的运动和革命而最终没落。现代中国是一个缺乏仪式的国家,很大程度是因为当年特定的历史时期发生的一些不恰当的行为将这些中华礼仪等同于封建社会的陋习统统一棍子打死而未得到传承。那一段长达几十年的非常时期终于快要过去,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虽然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与传承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一些有识之士终于可以发出一些振兴传统中华文化的声音,并能得到政府的默许,眼看就要取得一些成就,但就有其他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开始叫嚣了。
颇感无奈的是,包括众多有识之士在内的大陆民众在很多方面仍缺乏信仰和组织,隐隐宛如无根之树。无根之树难以参天,无根之文化亦难以复兴。台湾已举办了三下三届的中华民族海内外同胞联合祭祖大典正是这种精神文化的具实体现。而在内地,仅有的一些传统礼仪还被某些人以诟病。华夏文化的复兴任重道远。
附:孙耒、邓清波二位的评论
崇拜黄帝的实质是崇拜权力
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政协副主席周一波日前接受记者
孫耒:瘋狂懷古的集體無意識
今年3月,河南鹿邑縣舉行老子公祭大典,甘肅臨洮宣佈投資8000萬元建造“老子文化園”,稍後,又傳來河南鄭州“戊子年黃帝故里拜祖大典”,廣州將砸進7億元復原南越王宮的消息……仿佛被催眠一般,各地紛紛陷入了集體無意識的懷古風潮。
文章這樣起頭,可能明眼人馬上要反對說,表面看大同小異,其實背後的驅動不盡相同。的確,中西部地區因為資源稟賦所限,公祭、大典、復古建築之類,大多有借祖宗之名拉動地方經濟增長的目的。“戊子年黃帝故里拜祖大典”搭著旅遊交易會,“老子文化園”後面還有“老子飛升地”的開發。而作為中國經濟的領頭羊之一,廣州復原南越王宮則隱隱包含了尋找歷史和文化符號的意思,儘管,動議者也不曾一睹王宮真貌。
但無論解經濟增長之急還是為城市發展迳咸砘ǎ瑒虞m向古人伸手的指摘註定是逃不過的。盲目懷古已不限于一地一事,而是被認同為某种經驗爭相仿傚,跟風者越來越眾———同類經驗不斷複製,在集體成員心理上形成沉澱,在一定條件下立刻被喚醒激活,這不是榮格所謂“集體無意識”是什麼?
換句簡單的話說,自古以來人們就認為花是美的、香的,觀念的延續,長期以來潛移默化產生的集體觀念使無論老幼只要一提到鮮花就會有如此概念,所以千百年我們反復用詩歌、繪畫來讚頌花的美麗和清香。這即為典型的集體無意識。而現在的情況亦有相似之處,某處為祭祀祖先大發請柬、廣邀客商,一套做法很快就被視為拉動經濟的法寶;某處復建歷史遺跡,馬上就被稱為找到了城市文脈。如此一來,地方難免不形成思維定式,陷入一味“追根溯源”的非理性狀態。
集體無意識之所以代代相傳,是因為有著相應的社會結構作為支柱。懷古風盛行,背後同樣也能找到相類的原因。媒體報道,為了搞一次公祭,可以動員上萬警力、數萬巡防員,為了現在看來還不太靠譜的王宮復建,可以“投資數目龐大,一時難以估算清楚”,其原因正在於對地方政府缺乏有效的約束機制。如此,可以預見還會有更多的項目在懷古的名義下上馬,還會有更多的地方在週遭氛圍的感染下融入這種集體的陶醉。
即便你是一個紳士,到了球場也會撕掉上衣,瘋狂地吶喊。否則,你將被視為異類,並不能得到集體的認同———我們擔心的正是這樣的情景。 作者:孫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