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通胀总比失业要好?


  粮食涨价成为港人日益关心的议题,食米价格急涨,港人掀起抢购潮,美国的谷物期货全面炒上,预示粮价可能仍未见顶。其实,除了食米,肉类、罐头、奶品全都涨价,而且不仅香港如此,不少亚洲国家和美国都出现百物腾贵的现象。

  物价上升,昨日清明,不但拜祭用的乳猪卖得贵,连冥镪亦要加价。成因莫衷一是,一说是港元跟随美元贬值,令购买力下降,但金管局总裁任志刚日前在他的个人专栏中提出,通胀会受不同因素影响,汇率并非最重要的原因。

  影响香港通胀的更重要的因素其实是单位劳动成本,而非受汇率及进口市场的通胀所影响的进口价格。

  他估计,去年因汇率下跌引起的通胀为零点六个百分点,即相当于全年基本通胀约两成左右,同一时间,香港自○三年起复苏,失业率逐渐降至接近十年来最低水平,以致劳动成本在过去一年左右掉头回升,他相信这正是近几个月本地通胀上升的重要原因,所以研究对策的方向应该是致力提高及维持劳动生产力。

  任总提供的数据,令人对通胀成因有了较具体的了解,去年物价上升,港人逐渐感受影响,但最近几个月情况特别明显,成因是美元在期内贬值速度超过去年平均幅度,人民币升值同步加快,这些都是上述数据未能反映的,而今年起失业率开始跌至接近百分之三水平,令薪酬上升压力增加,两者都令通胀变得炽热。

  物价上升,影响民生,连一向以富裕见称的美国,近日也出现国民大感食品价贵的现象。财经节目《华尔街快讯》今个星期就罕有地以超市食品涨价为题材,探讨对经济的影响,节目中提到小麦涨价,令华尔街附近一间名牌面包店内大受犹太人欢迎的麦包,价格急升,超市内出售的鸡蛋、肉类全部大幅加价。

  加价当然不受欢迎,超市负责人面对节目主持人作出响应时圆滑地说,虽然百物腾贵,但消费者亦十分精明,会按自己荷包拣取抵食的物品,鱼贵之时就吃肉,肉贵之时就吃蔬菜,贵价面包加幅大,就间中改吃平价面包,而且由于食品占美国人自由调配收入中很小部分,消费者亦可以少看一场电影,就能维持食用水平,只要有得选择,影响还不太大。

  美国情况和香港相似,当地房地产市场泡沫爆破,但政府利用推低美元加强出口竞争力,令就业率力保不失,失业人数维持在较低水平,务求让大部分人有工做。能够有工作保住收入,消费者才能有权选择怎样消费,对美国人来说,低美元政策成为两害权衡取其轻的明智决定。

  美国的就业情况是维持平衡,香港则是持续改善,美国有庞大的本土生产力,香港日用品则主要依靠进口,故此通胀压力有过之而无不及,市民生活因此受到影响,不过,考虑到美国陷入衰退阴霾,多个研究机构调低香港增长,希冀继续享受晴空万里的好日子,显然是不切实际的,要能够保住大家尽量有工开,承受通胀之苦似乎变成了必要之恶。在这糖又加盐又加的日子里,港人惟望美国经济在连番出手施救后尽早回稳,届时好日子相信可以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