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奥运概念”傍得太紧


奥运会对国家、民生而言是一件大事,但却未必是企业发迹的启动键。都想借奥运会这一举国瞩目的事件来扩大企业与产品的影响,就好比“群羊挤过独木桥”,其结果可能是花了昂贵的代价,却最终都掉进一个难见天日的黑洞。

最近,奥委会赛事市场部某负责人,给企业的忠告,我觉得是可信的。“国内赞助商奋力涉水奥运会,估计成功率仅在10%20%。”也就是说,诸多商家争先恐后加入奥运赞助商行列,都希望借“奥运赞助商或合作商”的名义来将自己的产品或企业提高一定层次,实则可能仅是企业一厢情愿的问题。这对奥运会的招商部门来说不是坏事,只要企业出钱(并且是巨额庞大的),那么组委会就给你一个与之合作的授权,至于企业凭这个授权,自己怎么折腾出产品和企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这是企业自己的事情。成败如何,只有企业来把控。企业即使都输了,奥运会也是最大的赢家,因为奥运会的本义并不是帮助企业成名或获利,而是一种体育精神的延续和传承。

但是,作为企业营销的一个策略,就有必要深思一下。压赌“奥运”的概念营销,给企业到底能够带来多大的收益回报?

据说,参与奥运会合作的费用不菲,对有些企业而言可能是企业全年的利润。此外,还需要企业在媒体宣传方面付出更大的代价来推广企业这个来之不易得的“奥运会合作商或赞助商的名头”。企业之所以这样做,可能最重要的一个动因,就是鉴于国外有几家世界500强企业是通过与奥运会的赞助合作,将企业品牌做起来的。于是,借助北京2008奥运会,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也想向世界推几个中国品牌出来,造几个奥运神话的企业。

奥运会本身备受世界人民聚焦和关注的影响力不容忽视,这也算是一个宣传企业形象的机会。但是,单凭奥运会这一次合作和扬名,就能够把企业做得有神有色,我觉得还是少数。韩国三星能够借助奥运事件来扩大自己品牌的影响力,这一点不假,但我想绝不是任何一家企业都具备三星发展的企业内动力。也就是企业的内因——企业文化。

熟知三星发展史的人士应该都清楚,三星在成名之前的境况:效率低下、人心涣散、产品质量等等问题成堆,在李秉哲出掌三星之后,对产品质量、员工团队等各个方面大胆前卫改革,致使三星形成:承担责任、爱社心和主人翁的企业文化。制造出一个内部机制较为强劲的企业团队。在深练内功的同时,延伸和扩展企业品牌价值。

试问,中国一些忙于搭乘“奥运会”这列胜利战车的企业,你企业的内功到位了吗?企业品牌制造出来之后,你产品的质量和其他一系列环节能够保证这个品牌的长盛不衰吗?重视品牌建设不是一件坏事,但是在企业内功还不够的时候,盲目花代价打出一个品牌,却是企业得不偿失的一件蠢事。

都知道,产品品牌价值会给企业带来更大收益,并不惜代价去竭力创造一个品牌,但却忽略了支撑和维护品牌及其价值的后续保障。这些保障不是市场外部环境能够解决的,必须是通过企业内部的改革与规范。

值得注意的是,在参与奥运会赞助商和供应商、合作商等冠名权得争夺中,企业内部没有问题的优秀企业却是很少,仅是一些看似财大气粗的“财爷”,却并非能够持续修炼内功、进而扩展的企业。

听说一些企业因为参与奥运会,已经出现严重的预算超支问题,也就是说企业财力已经受到制约,为什么,还要去拼了命的夺呢?企业是求稳而后求发展,在稳都成问题的前提下,去盲目追求一个品牌,或者说未来的品牌价值,这是不是有点空中楼阁的味道?

奥运会是一个企业扬名的机会,但绝不是任何企业都能够成名的机会。从企业的长远战略考虑,可以炒作某个概念,但绝不是因为一个概念的炒作,就能够万事大吉,企业飞黄腾达。知名品牌企业的建立是时间和经验的积累,绝不是借助一个事件就能成为品牌。企业经营需要的是扎实的内功和策略上的远见,投机耍滑是成不了大气候的。

在奥运会日渐临近之际,企业的炒作也在火热升温,但是,还是要奉劝那些冲动进入这个游戏规则的企业,但愿你不要成为那80%90%的奥运垫背者或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