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我在上海广播新闻里,听到一则消息:余秋雨的助手说,余秋雨已经决定明年的青歌赛不再担任评委了。也不知是余秋雨的助手说得时候没想那么多,还是新闻报道的时候没想那么细,使得这条新闻的表述不够准确。大家都知道,青歌赛是两年举行一届的,明年并没有青歌赛,更准确地理解应该是:两年后的下届青歌赛,余秋雨不准备再担任评委了。
听到这个消息,我的感觉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只要稍微留意一下青歌赛开赛以来,网友们的反应,我们就不难理解,余秋雨为什么想退出青歌赛了。做公众人物就是这样:既可以享受到众星捧月般的荣耀和辉煌,又要能忍受千夫所指的屈辱和哀伤。任何事情都有正反两个方面,而又很难截然地去选择保留正面和扬弃反面。类似于这样的例子,我们看到的太多了:比如,杨澜、于丹、易中天等等,各路明星大都有过被捧上天堂的时候,也大都曾经有过被打入地狱的时候。千人说、万人评,是公众人物言谈举止置于公众之下的必然反应;任何名人,影响力再大,他也不可能让大家众口一词地都说好。也正因为如此,所有想成为名星的人,都得有这样的思想准备:具有大度的心理和潇洒的心态,听之任之、一笑了之。如果谁觉得自己只能享受那无尚的荣光,而不能忍受也许是屈辱的谩骂,很简单,只有一条路:别当公众人物!
基于我对公众人物的这个普遍认识,我觉得,被捧为文化大师的余秋雨,在听到网友们的众说纷纭之后,在这届青歌大赛还只进行了一半的时候,就作出将会退出的表态,未免太小家子气了。让人想到的,是一个喜欢生气的姑娘,听了别人的几句闲话,马上委屈地撂下脸子,说:“我不跟你们玩了,我要走了”。给我们这个印象,就和大师应该有的宽宏大量,反差太大了。
我从青歌赛一开始,就一场不拉地看到现在。青歌赛场上,不光是选手们的演唱成为一大亮点,在这种群星闪烁的场所,有光芒的人很多;除歌手外,还有评委,还有监审委,还有主持人。每类人里头,都会时不时地发出夺目的星光来。评委里的张建一和袁晨野,静坐着的时候,也不觉着什么,可他们偶然地开口点评,那份专业,那种老道,不得不让我们想到中国的一句老话:姜还是老的辣。与此相应的,是年轻的主持人董卿,她那风情万种的身影和机智幽默地串接,都让我们感到了听唱之外听说的无穷魅力。当然,在这灿烂的星光中,也有余秋雨那一身的光芒了。
今天早上的新闻里说:余秋雨的点评,为青歌赛赚足了人气。我觉得这话有点过。也许是我的感觉不同吧,我觉得余秋雨的点评,虽然经常会有让人惊喜的效果,但并没有达到“说得比唱得还好”的程度。我想,很少会有人完全是冲着余秋雨的点评,来看青歌赛的。也因此,当他在有的时候联想得太多、演绎得太多、也延伸得太多的时候,我会觉得很烦;我会禁不住脱口而出:“说得太多了,怎么还没完呀!”
当然,余秋雨在点评的时候,也有很多地方,我觉得说得非常好。比如,我前面的博客里说到的,余秋雨借着说特洛伊战争的话题,给我们讲的美女海伦的故事。此外,还有才听他讲过的《等待戈多》和《犀牛》的故事。《等待戈多》中,有人在等戈多,可等了一辈子,没有等来戈多不说,等的人甚至不知道戈多是什么,就这么在等待中过了一生。这样的事情,表面看起来很荒唐,可静心一想,觉得很有哲理:我们很多人在等待爱情的时候,不就时常会出现这样一种状态和感觉吗?《犀牛》也很有意思:一个人在街上看到许多犀牛,他觉得很怪,可是,渐渐地,他自己也变成了犀牛,这时,他再看犀牛的时候,不觉得怪了,反而当他看到人的时候,觉得很怪。听到这个故事,我心里一亮:我们对很多人和事的认识,不就是走的这个好象是不可理喻的路子吗?
余秋雨在点评青歌赛的时候,给我们讲的小故事,除了上面说到的智慧型的以外,还有一些是励志型的。比如,他看到影片《乱世佳人》的片断之后说:原小说《飘》的作者玛格利特米歇尔,因为这部影片而一夜成名;但是,在这之前,她却不为人知地默默地写作了18年。他在说到东晋的大文学家陶渊明的时候,感慨地说:在陶渊明生活的年代里,他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太多关注;一直到宋朝,当人们十分推崇苏轼的时候,苏轼说:“我最崇拜的人是陶渊明”,人们才想了:这个自己崇拜的人崇拜的人肯定不会差的,这才去注意到了陶渊明的诗文,一个极具天才和个性的大文学家,在去世了几百年之后,才被人们发现了。我想,这样的故事,对于心比天高,但暂时还没有心想事成的人来说,是会感到莫大地安慰的。
余秋雨在青歌赛上的整体表现,我认为不是不好,而是太好了,好到了喧宾夺主,也好到了大材小用。他在有的话题上滔滔不绝地说着,我认为并不是他不知道点评的时间不能太长,并不是他不知道他过多过深地评说偏题跑题了,而是他肚子里的东西太多了,又碰上了他最擅长的领域,于是,他的理智被他超强的表现欲冲淡了;此时,在他的潜意识的推动下,他的话语就像喷涌的泉水一样,狂泄出来了。也因此,会说得太多了。这没有太多可指责的,读书破万卷,既会导致下笔如有神的结果,也会导致言说如有神的结果。特别是对余秋雨这个大学老师出身的人来说,尤其如此。出于职业的习惯,老师们说的欲望总是特别地强烈,说到兴头上,就会不顾一切。凡是上过大学的人都知道,有的老师会有拖堂的现象,已经到了下课时间了,老师还在滔滔不绝、意犹未尽地说着;多说并不多加报酬,还让急着吃饭的学生心烦,可老师就是控制不住,不说完难受。余秋雨在点评时候的心态,我认为,就和这种情况下老师的想法是相通的。
从余秋雨想说得太多,而可以说得时间又太少,我感到:他的学问确实很多、很深、也很宽。但是,他到青歌赛这样以唱为主的场合来,他到青歌赛这样百分的演唱成绩才配上一分的文化成绩的场合来,他的才华、知识,和青歌赛所要求的文化知识评委的表现,反差似乎太大了。他滔滔不绝,甚至是没完没了地在说的时候,我经常会想到一个好象不太恰当的比喻:杀鸡用了宰牛刀。看来,这宰牛刀还是去宰牛看着更合适一些。余秋雨的学问应该用到更需要他发挥的场合去。那么,什么才是这样的场合呢?我首先想到了一个方面。在青歌赛的某些开场,要介绍一下评委们的履历,介绍其他评委们的时候,都有代表作一段,每个评委一般都有几个代表作,当然主要是音乐作品方面的了,或演唱、或作曲、或作词、或策划等;可是,到了余秋雨这儿,虽然有一堆的说词,在表现他的大师身份,却不知是疏忽了还是别的什么原因,居然没有点明这位文化大师的代表作。我想了一下,可不是吗?说起余秋雨的名声,每人都会感到如雷贯耳,可是,他的代表作是哪部呢?说起巴金,会让人想起《家》,说起茅盾,会让人想起《子夜》,可是,余秋雨的代表作是哪一部呢?是散文集《文化苦旅》吗?这部集子好象不能代表一个大师的文化成就。那又是什么呢?如果余秋雨从下届起不再担任青歌赛的评委的话,我很很希望他能像他在点评的时候,津津乐道的古今中外的一些文化大师一样,潜心地创作出一部或是几部能够像那些大现们一样流芳百世的代表作来,这才无愧于他成为当代文化领域里,最活跃的文化人物的称号。不知读者们有没有这样的同感?
余秋雨已经明确说他下届青歌赛要退出了,之后,央视可能会选谁做接班人呢?似乎有一个当仁不让的人选,那就是央视捧红的女秀才于丹。我想了一下,不管从哪方面来说,都很难有第二个人,能有比于丹出任青歌赛文化知识评委更多地优势。不仅如此,于丹甚至比余秋雨更适合这种场所。如果说,余秋雨在众歌手流光溢彩的身影中,显得更像个老夫子的话,于丹则要和这个花团锦簇的场合协调得多。此外,于丹的星光,在那些星光璀灿的评委们中毫不逊色;于丹还有比余秋雨动听得多的声音和标准得多的普通话。我们有理由相信,央视最终会把这个橄榄枝抛向于丹的。而于丹给我们的印象是:这是一个很喜欢作秀的时尚女学者!她到这种既需要一定的知识背景,也需要有秀场表演欲的场合来,是再合适不过了。所以我相信:央视的青歌赛场上,秋雨过后,将是于丹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