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达曾跟大哥学唱过一首“南京知青之歌”,这首歌当时在暗中广为传唱。据说这首歌的作者任毅已经被抓起来了,但是越是这样,人们越是想唱,因为这首歌引起了知青们的强烈共鸣:
蓝蓝的天上,白云在飞翔,
美丽的扬子江畔是我可爱的南京古城,我的家乡。
啊,彩虹般的大桥,直上云霄,横跨长江,
威武的钟山虎踞在我的家乡。
告别了妈妈,再见了家乡,
金色的学生时代已载入了青春史册,一去不复返。
啊,未来的道路多么艰难,多么漫长,
生活的脚印深陷在偏僻异乡。
跟着太阳起,伴着月亮归,
沉重地修理地球是光荣神圣的天职,我的命运。
啊,用我的双手绣红了地球、赤遍宇宙,
憧憬的明天,相信吧一定会到来。
很快,大哥在城里滞留的时间越来越长了,为此还与父亲发生了激烈的争吵。父亲希望大哥能在农村好好劳动,以便能争取劳动表现好而上调回城。大哥笑话父亲是书呆子,竟然会相信这样的假话,那些能够上调回城的都是有后门的,没有后门的人,再怎么好好表现、认真劳动也无法上调回城。父亲又说,他已经老了,已经越来越养不起这么多人了,希望大哥最起码自己能养活自己。大哥则说,他同意下放已经帮了家庭的大忙了,如果不是牺牲他,同意下放,全家人都没有饭吃,所以他在家里吃一口闲饭也是应该的。
当时像知达大哥一样滞留在城市的知青很多,经常聚在一起,有时侯,大家合伙起来找点力气活干,找点零花钱,有时侯,也会因为一些皮毛小事集体斗殴。大哥对农活没有兴趣,对练习武术却情有独钟,一来二去居然成了县里知青中小有名气的“武坛高手”,甚至经常有些知青上门来拜大哥为师傅学习武术,说是为了下乡后不受人欺负。
知达的父母都是老实人,眼见大哥的“名气”一天大似一天,日夜担心他会因为打架斗殴而被关进去。左思右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决定花钱拜师傅,让大哥去学木匠。父母发现,在那个年代,知识是最不值钱的东西,除了有权势的人吃香,还有一种人也非常吃香,那就是有一技之长的人。比如说,哪怕你的毛笔字写得好,也有可能被提拔到人民公社去做个文书,或者你能唱歌跳舞,也可能被选拔到公社去担任专职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队员,那样就不要下田劳动了。还有就是各种手艺人也非常吃香,能赚钱,还自由。所谓“荒年饿不死手艺人”,不管在怎样的时代,手艺人总是可以生存下去的。
之所以选择学木匠,是因为不管怎么穷,总要有人结婚,结婚总要打家具。那时候很少有买现成家具的,几乎所有结婚的人都是请木匠来家打家具。木匠打家具不但有工钱,每天还可以享受雇主的大鱼大肉的招待。父亲是托了好多人,送了好多礼,那个木匠才勉强同意接受大哥做徒弟。而且讲好,三年学徒,大哥一分钱工资没有,只跟着干活吃饭。三年以后,大哥如果学会了,可以自己去做活挣钱,也可以跟着师傅一起干,但是如果学不会,师傅也不承担任何责任。
全家节衣缩食花了很多钱让大哥学木匠,买了全套的木匠工具,逢年过节还要给师傅送礼,平时还要经常给师傅孝敬烟酒等。更重要的是还必须出钱给大哥所在的生产队,作为同意大哥不去生产队劳动的条件,好比是出钱去购买工分。大哥也很愿意学,不管怎么说,总比在农村种田有点希望,也没有种田那么辛苦。遗憾的是钱花了不少,手艺并没有学到手。不过总算把大哥栓住了,没有在那样动乱的年代出什么差错。最后熬了几年,终于迎来了1977年恢复高考,大哥考取了大学,才真正脱离了苦海。
那时候,下放,是城市居民心中最深的痛。大哥他们常说:
“我们这些在城市里长大的青年学生,突然被剥夺了在故乡的一切,甚至包括一出生就拥有的户口,仿佛像充军发配一样,被强迫遣送去了农村,简直是没有天理!”
(未完待续)
200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