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线旅游明珠闪亮,魅力独具水墨金州(四)


  交乐汉墓群,位于县城西南雨樟镇交乐村,据有关专家初步考证,古墓多达成100余座。贵州省博物馆对其中5座墓进行发掘,为砖室墓、石室墓及砖室和石室同冢三类。发掘出土文物有:铜盘、铜碗、铜带钓鱼台、环首铜刀、残铜刀、铜鸡及摇钱树座等。另还有五铢钱、货泉、添盘、银器、琥珀、狮饰、烧料耳当、小骨铜串珠、玉牌等。交乐汉墓中出土的文物,均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在目前贵州5件汉墓出土1级文物中,就有3件是从交乐汉墓中发掘出来的,它们是抚琴俑、铜车马、连枝灯。


  三家寨道堂,座落在兴仁县鲁础营回族乡三家寨,距县城约23公里。是黔西南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坚持斗争达13年之久的“白旗”起义被清王朝镇压后,教主马光烈传教到三家寨,令杨云鹤主持修建道堂,光绪十八年(1892)落成,曾经是统领安顺、平坝、安龙、贞丰、兴仁、盘县、普安等12方的总道堂。道堂位于三家寨中,门前有古树,旁建望月楼,专为阿訇登楼望月,决定把斋、开斋、诵经礼拜的时刻而设。望月楼后为前厅,门前为垂带踏道,门额上有“道堂”二字,檐下为黑漆金字阿拉伯文匾。6块黑漆木匾分别挂于门额,题字分别为“返朴归真”、“翼善开贤”、“广大无疆”、“清真义馆”、“寿近期颐”、“尊道寿永”。这些匾额均为清光绪年间地方官所赠,字属行、楷,有较高的书法研究价值。


  正殿后是姑祖花园。姑祖姓马,陕甘人,教主马光烈之妹,排行第十。其未婚夫马俊成参加陕甘回民起义被清政府杀害,她矢志守节未嫁,几经迁徙,来三家寨隐居于正殿后专为她修的居室内,30年不出户庭,直至清庭灭亡方北上,后人称此为姑祖花园。姑祖花园占地一亩多,有一幢面阔两间石屋,一楼一底,石木结构,楼门额书“养性轩”,上联是:“三十年不出户庭,凛凛贞操,值与天地合德”;下联是“八千客同称觥斛,堂堂令范,喜共日月齐辉”,与石屋相对,有4间木结构瓦房。园内有石径,花圃、奇花异草、银杏树和修竹,境幽室静。


  小屯距贞丰县40公里左右,据说小屯土法造纸延续了东汉蔡伦造纸术,至今有1000多年的历史。当地群众沿用蔡伦造纸工艺,以构皮、仙人掌等为主要原料,经72道工序,历时数月时间,制成韧性好、吸水性强,不易腐变的纸张。木制的抄具、竹编的凉棚、手工的程序,一切和古籍记载的蔡伦造纸法没有二致。同1900年前一样,绚丽的阳光透过竹凉棚稀疏的孔洞,洒满抄纸人灿烂的笑脸,男女老少轻快的笑声随着叮咚的小溪在坊间流淌环绕。如不是亲眼所见,很难让人相信,在贞丰县小屯乡龙井村这样一个偏僻的村庄里会保存有如此完整的古造纸术。


  老辈人说,清代乾隆年间,重庆南川县一个姓龙的造纸人,为躲避蝗虫灾害,带着妻儿逃到此地开起了造纸作坊,将技术传给了村里的人,他的女儿嫁到外村之后,又将手艺带到了婆家。这样一来,造纸术在小屯乡的龙井、半坡、仁朝、老漆凼等几个村寨传开了。


  这些造纸小作坊以韧性很好的构树皮为主要原料,再加上粘性较强的仙人掌,经过浸泡、石灰腌制、蒸煮、摊晒、日光漂白、打浆、抄纸、烤干等72道工序,方可成纸。史书记载,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他的《天工开物》一书中,图文并茂地介绍了蔡伦造纸的每一道工序和每一种器具的名称,而今天小屯乡的造纸工序和器具名称与书中所述完全相同,小屯因此被中外学者誉为东方文明古法造纸的“活化石”。


  小屯乡所造的纸,对外都统称“贞丰白棉纸”。古代,这种纸是千家万户的日用品,用于印书、作画、做风筝、抄家谱、糊窗户、做灯、爆竹引火线、上坟挂青等,现在则更多地用作小商品包装、银行捆钞票、机械清洁、档案文件封条等,小屯乡造出来的纸可以保存10多年而不变质变色。“贞丰白棉纸”主要销往云、贵、川及两广地区,也有少部分远销美国、泰国和新加坡。


  龙井村的造纸人,年龄最大的60岁,最小的20岁,大多是祖辈传下来的手艺。造纸很辛苦,一批纸的出炉快的要1个月,慢的要2个月,现在100张纸只能卖上10多元,,一个人一次只能做500到600张,造纸人家的收入很微薄。造纸也很磨人,仅是抄纸这一道工序就很讲究。抄轻了,纸薄;抄重了,纸厚,每次从纸槽中舀水时双手承受的重量是20公斤,所以抄纸这道工序既是体力活也是技术活。剥、泡、搓、揉、蒸、捣、拌、抄……整整72道工序,固执的龙井人严守着祖辈传下的造纸工艺,如对待生命一样认真。用手把一缕缕黑黑的树皮抄成一张张白白的绵纸。


  贞丰的布依族风情浓郁,拥有纳孔、纳蝉、必克、毛山等一批布依族村寨。到了这些村,就能看到他们的生产劳动、婚丧嫁娶、待客接物、节日庆典、语言服饰、文化娱乐等生活习俗传承了远古的形式、具有传统而浪漫、古朴而纯真的风格……

(申明:图片来至因特网,本人无版权。他人未经同意而转载,后果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