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变资本与积累(三)


 

 

可变资本与积累(三)

《理论经济学》第四编(下)社会再生产考察(14—19章)

第十九章第四节

第十九章介绍

从本章所作的社会再生产计算和补充分析可知,社会再生产的基本条件,一、二部类间的交换和一、二部类内部的交换关系,就是马克思所已阐明的各项基本规律。本章对可变资本与积累的关系的补充研究则表明,可变资本的积累计入剩余价值资本化的总量,使资本的名义积累率相应提高了。就是说,实际的积累率并没有以这种方法计算显示的那么高,社会总产品价值的增长速度也因此而有差异。有鉴于此,严格地讲,运用马克思的再生产表式所作的关于积累和总产品价值增长的计算,均应有所修正。但这种修正也不会影响那里所阐述的基本论点的正确性。

 

四、利润率与生产价格

    就商品中包含的价值考察,其中生产过程中消费的生产资料价值与必要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比例关系无疑极为重要,这就是以商品中包含的价值c与v之比为标志的资本有机构成。既然商品价值中的相应部分只是雇佣的劳动力必要劳动凝结的结果,是可变资本作为可变资本的价值的实现——同时还实现了可变资本作为创造价值的资本即创造剩余价值的资本,所以,商品价值中体现的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关系,即其中体现的c与v的关系,确是反映着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也因此,年产品中c与v的关系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关系。我们从上面对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的补充研究中也可以看到这一点。这不奇怪,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表式本来就是反映着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本质特征的异常重要的表式。但是更准确地讲,凝结于商品价值中的c+v是流量资本的一般存在形式,却不是存量资本的一般存在形式。

    很明白,生产的期间越长,其他条件不变,商品的价值总量就越大,因为所生产和销售的商品就越多,因而其所体现的不变资本价值与可变资本价值,从而所耗费的资本总量也就越大。可是对于资本家或企业说来,有决定作用的是实际必须的存量资本。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资本有机构成,就是资本雇用的劳动力,和这些劳动力推动的存量生产资料的关系。资本有机构成,实际是社会劳动生产率状况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特有表现。因为,就产品中包含的价值而言,从反映社会劳动生产率状况的角度讲,实际是其中包含的全部新创造价值与消费的生产资料价值的关系,即商品中包含的新加劳动与过去劳动的关系,而不是其中的一部分新加劳动与全部过去劳动的关系。与之类似,是实际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力推动着包含一定量过去劳动的生产资料。

    上面已指出,作为物化劳动体现的存量资本,以储存的生产资料、在产品、使用的劳动手段为载体。与实际的生产规模相联系,各个企业或者说资本家占用着一定量的资本。随着生产过程的推移,这个存量资本的大小实际时时发生着变化的。从存量资本的来源讲,包括职能资本家的自有资本、契约式的借贷资本、非规范的信用资本。存量资本实际是社会资本的存在形式。

    我们还是先列表举例,然后作些说明。

存量资本与生产价格

              部门

项目

1

2

3

4

5

合计

固定资产净值

150

108

66

132

50

506

存货

46

37

35

65

76

259

存量资本

196

145

101

197

126

765

折旧

20

12

7.8

15

6

60.8

存货周转次数

3.36

2.6

3

3

3.7

 

存货周转值

154.56

96.2

105

130

281.2

766.96

新价值n(劳动力)

18

18

18

18

18

90

工资v

8

8

8

8

8

40

剩余劳动体现的价值m

10

10

10

10

10

50

按剩余价值计算的年利润率

5.1

6.9

9.9

5.1

7.94

平均6.54

商品总价值

192.56

126.2

130.8

163

305.2

917.76

平均利润

12.81

9.48

6.6

12.66

8.24

50.01

生产价格

195.37

125.68

127.4

165.88

303.44

917.77

c

174.56

108.2

112.8

145

287.2

827.76

c/n

9.7

6.01

6.27

8.06

15.96

平均9.2

c/v

21.82

13.53

14.1

18.13

35.9

平均20.69

    对有关项目说明如下。(l)真正讲来,企业占用的固定资产,就是固定资产净值,从不断推移的生产过程看,事情的性质就是如此,理论与实践两者也是统一的。当然,固定资产原值仍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因为无论那个企业,总是使用着各种类型的劳动手段,所以,各个企业固定资产的平均折旧率也是有差异的。因而在折旧费项下,对各个企业的固定资产折旧率和折旧费,可以分别作出适当的假定。在这里,从最终的结果看,重要的是折旧费。

    (2)企业占用的固定资产与存货,这里所列的五个部门,均应看作是社会必须的占用量。就其中的存货价值而言,也是假定,各个部门产成品的占用量,原材料的储存量,在当时的社会生产条件下是必要的。因而也就撇开了因销售不畅导致产成品过量积存这一类重要的实际情况——所以实际是分析一般的、标准的生产过程。从前面的分析可知,所谓存量资本,就是在不断推移的生产过程中以在制品、储存的生产资料、使用的劳动手段三类形态存在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实用会计科目则是固定资产和存货。显然,这与c+v作为资本的一般形式,是存在着重要差别的,资本利润率的计算也会因此而有差别。

    (3)表中所列各个部门,作为标准的社会劳动力和他们在一年期间新创造的价值量,都是相等的——当然,也完全可以假定不相等。各部门的剩余价值率也假定相等,10/8=125%。按剩余价值计算的利润率是指,各部门以自己企业的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10,分别除以各部门的存量资本。至于剩余价值实际在社会各生产部门的分配,当然不是这样的。所谓平均利润就是以存量资本的大小按同一比例占取的剩余价值,生产价格就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

    (4)产品价值中的c量,就是固定资产的折旧费,加上存货的周转价值。所谓存货的周转价值是指,随着生产过程的进行,一方面产成品转化为销售商品,在制品转化为产成品;另一方面,企业从市场采购来的劳动材料又不断地转变为在制品、产成品。撇开固定资产折旧费及存货价值的变化,销售产品价值中代表劳动材料的价值与存货价值之比就是存货周转次数。所以,存货周转价值就是商品价值中消耗的劳动材料包括辅助材料的价值。

    (5)c/n是指商品生产中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与全部新创造价值之比,在此,可以与资本有机构成c/v进行对比。

关于生产价格,马克思写道:一个商品的价格,如等于这个商品的成本价格,加上生产这个商品所使用的资本(不只是生产它所消费的资本)的年平均利润中根据这个商品的周转条件归于它的那部分,就是这个商品的生产价格。 (《资本论》第三卷177页)我们上面所作的分析举例中的存量资本,正就是企业生产商品时所使用的资本。其次,前面对可变资本与积累关系的分析,同样是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