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药界,“仲景”已经成为响当当的名牌,但在这样一个地处河南省西峡县的伏牛山深处,在曾经并不具备任何资金优势和技术优势的状况下,是如何成为正在迅速崛起的自主品牌,进而为振兴中华民族中药事业担当重任呢?
“仲景文化”塑品牌灵魂
1978年建厂的宛西制药还是一个亏损的县办小厂。从1985年3月12日接手宛西制药那天起,孙耀志率领宛药人就开始探索品牌之路。在中药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竞争的大背景下,宛西制药1999年10月9日,斥资808万元收购原南阳张仲景制药厂,成为仲景商标持有者。为了“仲景”承载起宛西制药未来的品牌,2001年9月,宛西制药出资20多万元承办了“21世纪张仲景学术思想研讨会”;聘请国际知名广告公司进行品牌整合,制定国际统一的“仲景”形象识别系统,并通过央视、凤凰卫视及全国性报刊等多家媒体对仲景文化和品牌的大力宣传,“仲景”品牌的知名度迅速提高。
“建厂29年来,我们围绕品牌做探索,而后又把民族文化渗入到品牌之中。在打造仲景这个品牌的问题上需要几代人的努力,而这努力是围绕一根看不见的线,即中华民族特有的医药文化,正所谓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孙耀志强调。
“天然药库”成品牌源头
“药材好,药才好”这六个字是宛西制药多年来总结的精粹要诀:“没有上乘、道地的中药材,造好药只能是一句空话!”郁郁葱葱、绵延800里的伏牛山,自古就有“天然药库”之称,盛产千余种名贵道地药材。尤其是野生山茱萸,早在宋代就有“茂林修竹地桐漆茱萸乡”之称。2003年,西峡山茱萸被国家质检总局评定为“原产地域保护”的产品。“管住源头,才能源远流长”。宛西制药从1998年起,投入巨资,扶持20万药农在西峡建立了20万亩山茱萸生产基地,在河南的武陟县、湖北省罗田、安徽省铜陵、福建省建瓯,建立了地黄、山药、茯苓、牡丹皮、泽泻5大药材基地,继山茱萸顺利通过国家GAP认证。至此,宛西制药成为全国唯一一家在六味地黄丸所需六种中药材中通过认证品种最多的企业。
“一掷千金”探索中药现代化
中医药走现代化有着丰富的内涵,涉及方法、标准、工程技术等问题,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原创技术和核心技术要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
为实现中药的现代化之路,宛西制药人在科技上的投入可谓是“一掷千金”:在南阳市区投资1.5亿建设的总部基地,其中投资最高、占地面积最大的是研发大楼;在占地1650亩的宛西中药百草园里,有着斥资4000万元建设的具有五星级标准的博士后工作站;在厂区,一尘不染的浓缩丸生产线是全国乃至亚洲最大的浓缩丸生产线。现代化的生产流水线使中药材有效成分的提取和无效成分的分离更为稳定可靠,使产品质量控制更为科学有效,实现了与国际标准的对接。
随着中国引进西方制药GMP标准,国家制定并实施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为宛西制药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宛西人清楚地看到,发达国家医药工业之所以先进就在于拥有先进的生产条件、先进的生产环境和先进的技术设备。于是,具有战略眼光的宛西人打响了项目改造的“三大战役”。1994年,投资2000万元,建成了年产4500万支镇心痛口服液生产线;1995年,投资2950万元,建成年产1200万盒月月舒冲剂生产线;1998年,又投资2500万元,建成年产2000万瓶浓缩六味地黄丸生产项目。
历经3个项目的改造,宛西制药总投入近8000万元,使企业的固定资产由300万元扩大到1.2亿元,生产能力由300吨扩大到3000吨,年产值由2000万元扩大到5亿元,一举跻身于中国中药企业50强行列。
做行业先锋树百年品牌
“金杯银杯比不过市场的口碑”,宛西制药营销部杨柳经理说:“市场是命根儿,当年公司就提出‘跳出伏牛山,抢占上海滩,挺进大中原’。而今,现代化的经营管理和品牌营销战略已经让我们的品牌冲出国门走向世界。”
而事实上,宛西制药每走出一步的发展都离不开“三三理念”的支撑。三三理念即为“为员工创造机遇,为社会创造财富,为人类创造健康”的文化理念和“让老中医放心,让老百姓放心,让老祖宗放心”的社会承诺。
三三理念的良好执行为企业取得好的经济效益奠定了基础。目前,宛西制药控股的集团安排就业的员工达到了当地员工的一半;上缴的税利占到了当地财政收入的一半;带领当地一半山区农民脱贫致富。
宛西制药的企业规模扩大了1000倍,在企业现代化和为中药走向世界做出贡献的同时,还有力地带动了地方经济的腾飞。宛西制药不仅累计上缴财政税收突破5亿元,还以宛西制药为龙头,形成了一条以药材种植、贸易、包装、运输为主要环节的产业链。绿色中药材基地的建立,还调整了当地农业产业结构,使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同步提高。宛西制药被河南省委、省政府认定为100家重点支持工业企业,河南省明星民营企业。而宛西制药董事长孙耀志本人也因为对中医药的贡献被大家尊称为“中原药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