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利率调整对银行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2007年以来,央行先后六次上调存贷款利率,对银行业机构开展授信业务带来一定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存贷利差有所扩大。2007年央行连续六次调整利率,较大幅度提高了银行业存贷款利差。如某行2008年第一季度存贷利差为4.98%,比2007年第四季度提高0.17个百分点,比2007年全年提高0.37个百分点。目前银行业机构存款活期化和“短存长贷”的特点,使其净利息收入均实现较快增长。

  二、居民储蓄存款回流明显。2007年的利率调整采取结构性加息,人民币存款活期利率基本保持不变,而六个月、一年期和五年期的定期存款利率分别提高1.53、1.62和1.71个百分点。定期存款利率调整幅度远大于活期存款利率,对稳定居民储蓄信心和刺激储蓄回流起到一定作用。同时,在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内证券市场持续低迷等因素的影响下,商业银行的储蓄存款有所增加。

  三、个人业务增长减缓。经过2007年的连续六次加息,个人一年期贷款利率提高到7.47%,五年以上贷款利率提高到7.83%,分别增加1.35和0.99个百分点,累计加息效应抑制了居民个人贷款意愿,居民投资和消费意愿有所降低,2008年以来部分银行新增个人贷款有较明显下降。

  四、个人授信业务违约现象增多。按照个人按揭贷款合同约定,年内利率调整一般从次年起算。2007年连续提高的贷款利率均在2008年集中进行调整,数次加息的累计效应在一季度集中体现,个人贷款客户还款压力加大,部分商业银行个人按揭贷款逾期现象出现增多趋势。同时,部分银行表示从长期而言,利率调整将对银行资产质量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针对上述问题,业内人士建议如下:

  一、强化风险意识。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利率风险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将愈发突出。商业银行应进一步树立利率风险管理意识,积极开展对利率风险防范和管理策略的研究,从产品设计、风险评估以及风险防范和控制等方面加强对利率风险的管理,提高利率风险管理水平,降低利率政策变动对商业银行的不利影响。

  二、丰富业务品种。传统的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和个人消费贷款业务与利率政策关联度高,对利率水平变动敏感,利率水平的持续走高,抑制了部分居民的投资愿望,商业银行个人业务拓展受到的冲击较大。商业银行应进一步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提高利率风险定价能力和水平,积极开发合理规避利率水平变动的个人信贷业务品种,满足居民对个人金融产品多样化的需求。

  三、调整信贷结构。受国家实施从紧货币政策影响,商业银行有限信贷规模逐渐成为市场稀缺资源。商业银行应以利率政策调整为契机,积极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在投放信贷时,更加注重权衡有限贷款规模所能产生的综合回报;在新增贷款的投向上,严格筛选效益良好的优质客户作为贷款投放对象,调整优化客户结构和信贷资产结构,为长期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四、提升金融服务。随着利率政策调整影响的日益显现,商业银行应主动维护和稳定与客户的良好信贷关系,注重与客户的沟通和联系。结合企业特点和发展需求,为公司客户提供有效应对利率政策调整的金融服务意见和建议,及时通知个人客户利率的上调对其还贷的影响等,减少利率政策调整对客户造成的不利影响,减少违约现象的发生。

  五、加强风险管理。根据《金融机构衍生品业务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和《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管理办法》,探索运用利率期货、利率期权、利率掉期等衍生工具管理利率风险,有效规避利率变动对商业银行资产结构和业务发展的影响,确保各项业务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