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一个副省长的批评,真爽!


    5月8日,四川省省级机关节能降耗工作会议在成都某宾馆举行。宽敞的大会议室里,五盏大吊灯全部打开,每一盏大吊灯上数十个灯泡同时发出的光亮使整个会场显得灯火辉煌。四周关闭的窗户全贴着彩色的隔离纸,隔断了室外明亮的自然光。副省长李成云在针对会场这种反常现象提出了批评。宾馆工作人员关掉了五盏大吊灯,会场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5月9日《华西都市报》) 

    副省长李成云的批评可谓一针见血,切中时弊。笔者“听”后,如炎夏清风,甚感凉爽。

    我感到,这种批评不是小题大做,因为我们在致力于建设节约型政府,而建设节约型政府也是节约型社会的应有之义;这种批评也不是空穴来风,因为我们身边的资源浪费实在骇人——国家有关部门曾有一组调查数字显示:我国政府机构年电力消耗总量占全国总消耗量的5%,能源费用超过800亿元,该数字表明了政府机关节约的迫切性。

    所以,我认为,副省长李成云的批评,是一个带有启迪性质的批评,这将会促使更多的政府机关对此做出反思:大白天开会,会议室为什么要窗帘紧闭、灯火通明?如果打开窗帘,采用自然光岂不更好吗?下班了,人走了,楼道里的灯为何依然亮着?从白天到夜晚,从夜晚到黎明。如果能减少这些不必要的消耗,不就能节省出不少的电来吗?一上班,电脑、打印机一开就是一整天,能不能尽量减少开启的次数和待机的时间?还有空调。天热了,使用空调是应该的,但不应该空调开着,门开着,窗户也开着,这样当然也许会更舒服一些,不冷不热也不闷,但这会消耗多少可贵的电力呢?

    早在2005年温家宝总理就讲过,“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各级政府要带头做好节约工作,各级领导干部和所有公务员都要率先垂范,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足见,建设节约型政府,不仅有节约资源的经济意义,更能体现政府的责任形象。

    因此,副省长李成云的批评,给社会和公众发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号”:节能,应该成为公众普遍具备的意识,成为现代社会的努力方向,为达到此目的,必须采取相应而有效的措施,使政府机关在推动节约社会建设中做出表率。这是一种清醒、一种理性、一种成熟。

    没有节约型的政府,就没有节约型的社会。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政府责无旁贷,必须要有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切实发挥表率作用,努力推进全社会资源节约工作。这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政府真正作为的实际体现。所以,各级政府官员都应该像副省长李成云一样,从“不要灯光要阳光”的“开会模式”抓起,根治政府机关的“浪费病”;从细节处着眼,从细节中找出建设节约型社会新的机会和潜力,使政府机关既是推动节约社会建设的领导者、倡议者,更是推动节约社会建设的先行者、实践者。

    新闻链接:副省长批白天开灯开会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