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择邻,我们择校
小学的时候,为了批林批孔的需要,我背过《三字经》,记得里面有“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四句。讲的是孟柯很小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他常常玩筑坟墓的游戏并学别人哭拜。孟轲的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于是孟柯又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又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于是,孟柯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终于成为一代大儒,被后人称为“亚圣”。于是,孟母为了孩子能好好学习,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三次搬家(其实是搬了两次)的故事,便成了美谈。
多少年来,孟母三迁的故事,一直成为国人教育后代学习的榜样。为了能让孩子今后能出人头地,现代人更是煞费苦心。比起孟母来,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孟母仅仅是择邻而已,我们现在不仅择邻,而且还要择地、择校、择师。不仅考高中,考大学要择校,连小学,初中都要择校,像北京的景山学校,史家胡同小学,北京小学,人大附中等等,都是炙手可热的学校。为了能为孩子求得一所好的学校,母亲们什么招数都要想到。买房子首先考虑的就是周边有什么好学校;只要有条件就要把户口迁到好学校的划片中,再不行就托关系,找路子,使银子。实在上不了这些名牌学校,就把名校的老师请到家里来。我想,孟母如果活到现在,恐怕也自叹不如。
两千多年来,“学而优则仕”的教育理念,就这样从孟母一直传到了现在,并被发扬光大----现代人对于“仕”赋予了更多的含义。“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的观点被老师们强加给了学生。于是,不切实际的“个人成功”便成为每个学生的理想,“出人头地”更成为人生奋斗的目标。千军万马挤在高考的独木桥上,成为中国的一大特色。
然而,我们的社会毕竟需要更多的“士兵”,而不需要这么多“将军”。两千年来,不也就是出了一个孔丘,一个孟轲吗?我们的社会不仅需要教授,官员,商业精英,律师等这些体面的职业,还需要更多的技术工人、农民以及第三产业的服务人员。
像孟母鄙视修坟筑墓、杀猪卖菜等劳动人民一样,我们现代的社会也把职业分成了三六九等。大学生去殡葬业,研究生卖菜也就成了社会的“悲哀”和新闻。于是,当这些充满“理想”的天之骄子们,面对冷酷的现实的时候;当他们的“将军”梦难以实现的时候,大学里的自杀事件就层出不穷了。(昨天晚上在网上连续看到北师大的等几所大学里连续发生学生跳楼自杀的事件。)
去年母亲节那天,看到政协委员李汉秋提出要将孟母的生日作为中华母亲节的动议,要号召全国的母亲们向孟母学习。我以为此举荒唐之极。首先,国际上统一使用5月份的第二个星期天作为母亲节,我们大可不必别出心裁地再搞个中华母亲节。难道中国的母亲和外国的母亲有所不同?全世界的母亲过同一个节日有什么不好?况且,中国本身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其次,对于百姓来说,母亲,就是普普通通的人,而不是神话了的人物。毕竟,平凡的母亲才是这个社会最温暖、最广泛、最根本之所在。不要把母亲节里也掺杂一些功利的色彩。第三,孟母鄙视劳动人民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教育思想,是传统文化的糟粕,本身并不可取。第四,母亲之所以是母亲,从来就不是以子女的成败来论英雄的。成功人士的母亲并不比智残儿童的母亲更高贵。第五,与现代中国母亲为了孩子的教育煞费苦心相比,孟母三迁更是小巫见大巫。如果从教育子女尽心的角度来看,孟母到更应该向现代中国的母亲们学习。最后,孟母的生日是农历四月初二,而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法定的立法就使用公历。如果遇到闰四月,我们岂不是要过两次母亲节?莫非李先生想要给“后妈”或“二奶”也设定一个节日?不过,有后妈的人毕竟是少数啊。
“中华母亲节”的闹剧可以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