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河南人的理解和褒贬


  《中国国家地理》的编辑邀我对“河南人”写点评价性的文字,这实在是件冒险的事。河南人,一亿之众,这可是个吐口吐沫可以把人淹死的庞大数字——害怕!

  自从30多岁来到北京,一晃二十多年,在生活中,河南的朋友还真不少,大多相处得也挺不错。在日常接触的人中,恐怕对河南人也与全国其他任何地方的人一样,有喜欢的,也有不喜欢的;有合得来的,也有合不来的——这种纯粹的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交往,自以为很“五湖四海”,本来并无对特定地方的人的特定的褒贬。

  实际上,对一个地方,乃至一个省份的人作出整体性的负面评价,即所谓“妖魔化”,在大多数情况下,实际上都与“社会排斥”相关。然而,不得不承认,在当代中国社会中,这还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社会排斥,是一个社会学的概念,是指社会上的优势群体或强势群体,对劣势群体或弱势群体的排斥。譬如,城里人看不起乡下人,发达地区的人看不起欠发达地区的人,富人看不起穷人,等等。这与城里人、发达地区的人、富人总想显摆自己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等等方面的优势相关,这也与乡下人、欠发达地区的人、穷人因为贫穷、因为劣势、因为弱势以及因为其他种种类似的不利因素相关。以往,因为社会流动受到限制和阻碍,所以,常常表现为一些特定地区的人对另一些特定地区的人的排斥和歧视。但随着当代中国人口流动的范围越来越大,这种排斥和歧视也不胫而走,其影响也突破了一对一传统模式。在全国许多地方都响起“河南人怎么啦”的呼声,应该也与此相关。

  河南,是为“中原”,从农耕的角度看,因为开发得早,近代以来已然处于一种“先发劣势”,“人口多、底子薄”的基本国情在这里可能体现得最为彻底。同时,中原自古以来便为兵家必争之地,再加上黄河流域自然灾害频繁,战乱和灾荒对河南的社会经济发展影响很大,常常迫使河南人流离迁徙、远走他乡。于是,在求生存的过程中,河南人也饱受排斥和歧视。

  正因为饱受排斥和歧视,也形成了河南人“抱团”的心态。在改革开放以来农民进城务工的大潮中,由老乡关系结成的“人脉”,成为来自同一个地区的农民工最重要的社会支持网络。近年来,在争取和维护合法权益时,这也成为他们与雇主抗争和谈判的筹码。因此,对河南人的“妖魔化”,实际上可能与此有很大的关联。

  说了不少“理解”的话语之后,也还有一些“不敬”之词。对河南官场上的种种陋习,确实也有很多颇不以为然的看法。可能因为地处中原,受历朝历代官场潜规则的熏陶,与河南的官员打交道,经常会碰到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尴尬。

  譬如,河南的干部常常引以自豪的“酒文化”,实在是一种陋习。居然到了省委、省政府要严格实施“禁酒令”的地步。正想为他们叫一声好,却又发现已大踏步地后撤,即所谓晚上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可以“开禁”。窃以为,虽然打的是“客人”牌,实则是河南相当一部分干部嗜酒如命,“开禁”的背后,“自己解馋”肯定比“客人喝好”更为重要。

  又如,河南的干部封闭、保守的官僚作风,许多应该公开的信息常常被莫名其妙地严加保密,致使工作受到阻碍。印象最深的是,去一个煤矿做关于“转制并轨”的调研,想找一些下岗工人开个座谈会,结果矿上找了一帮在岗的来充数。因为在转制过程中,有个“全员下岗”的程序,所以矿上的官员说,这些人同样也有下岗的经历,真叫人哭笑不得。

  信手写来,褒也褒了,贬也贬了,理解的也尽量理解了,看不惯的也照直说了……会不会被口水淹死,只好听天由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