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城市经济转型下的信息技术教育观
一、提高认识,适应经济转型工作。
教育如何适应经济转型工作。,一是要深刻认识转型对我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是解决由于资源枯竭引发的经济、社会、生态、稳定和振兴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发展的一大举措,其目的就是以增强就业、消除贫困、改善居民条件、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维护社会稳定。二是我市被国务院确定为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为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国务院38号文件就建立健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培养壮大接续替代产业、解决就业等社会问题、加强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加强资源勘查和矿业权管理等方面出台了政策优惠和资金扶持。通过提供项目平台,依靠项目带动,促进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三是要抢抓机遇,主动出击,凝练项目。教育系统要充分认识争取国家对经济转型城市教育投入,尤其是对职业教育专项资金倾斜的重大意义。抢抓机遇,就是要把握好国家投资导向,关键是凝练好项目,争取好项目,项目内容要与国家政策相对接。我们要解放思想,做好具有战略意义和推动跨越式发展的重大项目,适应我市经济转型的需要。国家对经济转型城市有关教育方面的政策和资金倾斜,涉及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中等职业教育助学金、城市享受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的家庭义务阶段学生实行“两免一补”,棚户区改造学校配套建设,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设施方面的内容。四是要做好宣传工作,解读政策,把握核心。在立足本职、抓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要学习、吃透精神,找准思路,思考和解决教育工作中问题,五是对照年初确定的工作目标,对各项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回头看”。六是加快工作节奏,提高工作效益,抓好各项工作落实。
二、信息技术与教学功能改变
信息社会的到来,大大拓宽了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学生过去依靠课堂、依靠教师、依靠教科书的单一学习模式发生了变化,学生可以通过光盘或通过上网,找到自己所学内容,可以进入各地图书馆以及各种网站去寻找自己想要的知识,甚至还会碰到优秀教师的指导,网上有着他们感兴趣的丰富的课外知识,教师不再是惟一的知识载体。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兼具了主体与主导的双重身份。在学习场所上,学生将不再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心情与可能的情况来确定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学习;在学习内容上,学生可以在网上或光盘上随意浏览与下载自己想学的知识;在学习方式上,学生也不再陷于单纯的死记硬背或题海战术,各种形式的教学与学习指导都在信息技术发展的今天得以展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
信息技术将使得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发生很大变化,对教师威信提出挑战。过去在传统的课堂上,无论教师如何强化自己的民主平等意识,站在讲台上的教师和坐在下面的学生这种客观的布局,就很难让师生之间真正有一种平等对话的关系。而在多媒体教育网络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在网络上,每一个电脑终端都是一个交往主体,电脑之间的交往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这就彻底打破了单一主体性而使师生之间的交往成了真正平等的主体之间的交往。
学生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快,他们从网络媒体获取的知识将远远超过教师,信息技术对教师的替代作用越来越明显,甚至于在某些方面已超过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那种认为只要钻透专业知识,一辈子只要吃透一本教材就可以高枕无忧,以不变应万变的观点已不合时宜。因此教师的教学意识、教学功能要转变。
三、新型城市,需要新型教师
第一,新型教师不是对传统教师的否定,而是对传统教师的超越。现有教师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如良好的道德素质、广博的知识素质、综合的能力素质、健康的身心素质等等,也是未来教师所必需的。新型教师应在已有素质的基础上,具备新的更高的素质。
首先、新型教师必须树立适应教育信息化所要求的终身教育观和智能教学观。在传统教育体系中,教育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让学生记忆各种知识或信息,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希望学生或孩子在学习和掌握了文化知识,能够很好地从事工作和生活。然而,在信息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的增长大大加快,知识的老化周期变短,许多知识还没等到学生学会,可能就已经过时了。事实上,学生在学校所学到的知识,可能只是他一生中需用知识的10%左右,其余90%的知识都要在工作中不断获得。只靠一次性教育即学校教育越来越行不通了,反之,人们必须终身教育。
学校教育,既使是大学教育,也只不过是人的终身教育的一个阶段而已。因此,学校教育,无论是哪一个阶段,都应看作是学生终身教育的基础和动力,在信息时代,计算机和网络中的信息正在持续、快速地增长着,信息本身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获取信息,以及如何处理这些信息。这就要求学校教育应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放在突出地位。相应地,学校教学在大量和有效地传授越来越多、不断发展并与认识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知识的同时,应侧重使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使学生获得种种可持续的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使学生成为“有能力在自己的一生中抓住和利用各种机会,去更新、深化和进一步充实最初获得的知识,使自己适应不断变革的世界”的人。这是一种富有时代精神的面向未来的教育观和教学观,它对于已习惯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已形成了固有的教育教学观念的教师来说,无疑是一大挑战。教师只有迎接挑战,转变旧观念,树立新观念,才能与时代和教育的发展保持同步。
第二、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素质是新型教师必须具备的。在信息社会里,教师仅教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要教会学生学习,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具有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传知固然重要,启智更是良师。随着信息网络的扩张和教育信息化发展,未来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获取“信息知识”的本领,把学生培养成“信息化”的人。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意识,善于将信息网络上新的知识信息与课本上的知识信息有机结合起来,不断了解和掌握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新动向,以新的知识信息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维;同时,教师还必须具有较强的获取信息、贮存信息、加工处理信息、筛选利用信息,以及更新创造信息的能力。良好的信息意识和较强的信息能力,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素质,教师作为信息化人才的塑造者,自然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质,其中也包括崇高的信息道德和健康的信息心理。目前教师队伍中,由于种种原因,信息素质普遍较低,在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等方面,难以适应信息社会和教育信息化的要求,有待于通过教育和培训加以提高。
第三、新型教师必须具有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教育信息化的突出表现是教学技术的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广泛运用。由于教学软件、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被大量运用,丰富的教学内容为学生选择符合自己需要的知识信息提供了方便、灵活的教学方法则,使教学活动变得生动、形象、直观,这不仅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可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但这里有个前提,那就是教师必须能熟练地操作计算机、多媒体等先进手段,能正确地指导学生进入信息高速公路检索信息、获取知识、解决问题。而且,在信息化教学条件下,教师的许多工作,如准备教材、课堂讲授和解疑答难等,大都可以由高度智能化和拟人化的电脑去做。教学手段、内容和过程,以及教师职责和任务的这种变化,必然要求教师具有相当高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如果教师不能熟练地操作和驾驭现代信息技术,不能创造性地组织教育教学活动,他将面临被淘汰的危险。
第四、新型教师必须适应教学模式和师生关系的变化,能扮演新的角色。采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尤其是基于Internet的多媒体教育网络中的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既可以进行个别化教学,又可以进行协作型教学,还可以将“个别化”与“协作型”二者结合起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识或需要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方式甚至指导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将由传统教学的“人-人”关系,变成“人-机-人”的关系。教学模式和师生关系的这些变化,自然要求教师的角色也要作相应的转换。国内外许多学者和专家认为,未来的新型教师应从教育者的角色过渡到引导者的角色,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应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教师角色的这种定位,丝毫不表明教师的任务可以减轻,而意味着对教师的期望更高,要求更严了。
新型教师应当能不断吸收由教育科学所提供的新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地加以运用,并且发现新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因此作为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总结思考,不断创造和运用创新学习的教学方法。美国创造教育专家史密斯说过:“所谓创造型教师,就是能吸收由教育科学所提供的新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地加以应用,并且发现新的切实可行的方法的人。”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知识的传授,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进行知识和信息的储存、积累,尽可能多地吸收前人已总结出的思维成果。但这决不意味着我们只要“传道授业解惑”就行了。在教给学生知识的时候,我们要更多地教给他们方法、思维、技能,给他们提供创新的时间、空间、机会和舞台。我们不只要求学生对课文、对基础知识烂熟于心、倒背如流,还要求他们敢于质疑、敢于否定、敢于综合、善于联系,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能够在社会的海洋尽情遨游,在知识的海洋纵横驰骋,在创造的天地一展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