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纲论工作室,三论工作室的潜力


根据王志纲在工作室2008年会上的讲话编辑整理

一论王志纲工作室的过往   二论王志纲工作室的现状  三论工作室的潜力

 

    工作室从最初做常规地产到做复合地产,从做大盘到做城市运营,从做区域战略到做国家战略、国际战略,一路走来轨迹非常清晰而坚实。回首来路,使我印象深刻地是,有一段我们也曾遭受到外界的不解和攻击。有人公开喊出:“老师,下课!”。也有文章刊出称“策划大师的终结”。那个时候的中国策划界,真是“高天滚滚寒流急”。但我们不被外界的误解和攻击所干扰,始终坚持走自己的路,我说:“一个人,只要自己不打倒自己,别人休想打倒你。凡是倒掉的都是被自己打倒的。”后来,那些攻击我们,想取而代之的人不是倒了,就是销声匿迹了,而我们还在不断继续地往前走,时间会说明一切。

    战略的价值是需要时间来说明的。作为战略机构,工作室潜力的真正发挥,也是需要时间的。

    当时间最终证明了战略的价值时,市场就会赋予你一种最宝贵的力量,就是公信力。特别是我们有许多老客户成长了,但当他们发展到一定层面遇到新问题时,发现工作室也在发展,在这些新领域仍然领先,所以再次与我们合作,这种合作就很轻松,很愉快。因为大家有了深入的了解,不仅对你所制订的战略、你所提出的决策坚定不移地执行,同时提出由我们整合监理下游公司,给予充分信任,省去了很多磨合过程。

    人家为什么相信你?因为你的公信力。公信力价值千金。昨天,可能很多人都觉得这是虚的,不值钱,往后走它越来越值钱。今天,很多企业与工作室合作,就是为了买方向,买信心,然后是买平台。包括这次毛里求斯项目,凭什么你可以颠覆掉人家前面花几千万元咨询设计费提出的方案,另起炉灶?这说明了我们的能量与说话的分量,当然,随着项目不断深入,以及各方面的反馈,证明我们的判断是对的,另起炉灶是值得的。而正是这十来年一次次的实践,一个个案例,一次次地验证,奠定了你的公信力和权威地位。

    我们的第二个法宝就是创新力。我感到高兴的是,工作室一路创新突破,到现在还没有疲乏,还继续保持着旺盛的创新力。而且创新已经成了一种习惯,一种内在的驱动力,甚至一种本能。我希望这种东西一以贯之地发扬下去。从我们的总经理到我们的员工,都要保持这种传统。昨天我专门讲到,对于普通员工来讲,你首先要具备创意能力;对于中间层次来讲,你还要具备系统构建能力;而对于各地的总经理,领头羊来讲,关键是看你的颠覆能力。如果大家把握好这几个层次,形成章法,工作室就会直挂云帆济沧海。

    当然创新必须注意一个问题,就是要适度超前。我记得很清楚,十年前,我们曾经做过一个关于地产创新的课题,在座的很多骨干都参与了。其中想出很多很绝的东西,但是由于太超前了,技术手段达不到,落不了地,实施不了。最后我们从里面舀了一勺汤——就是复合地产,结果这一勺汤变成了一锅水,最后变成了奥林匹克花园,迎来了整个中国的复合地产时代。那次研发给我的启示就是创新应当适度超前,太超前要跳楼,太滞后则要饿死。这也形成了工作室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特点。

    第三,就是理论构建力。这些年来,工作室在中国的影响很大程度是靠思想的传播,可以说,千百万人受惠于我们的思想和智慧。

    前不久国家劳动人事部在三百六十行里增加了一个新的行道——策划师,跟会计师和律师一样。要请我去开班授课,我没有时间去。由此说明策划这个中国特有的行业已经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国家的认定。而在这个行业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工作室发挥了开创性和至关重要的作用;房地产的策划更不用说了。

    这次在北京,我见了建设部下属一家最大的房地产集团的高层,其中的董事长跟我讲,你的书是我们上上下下必读的教材;你们的探索我们一直在跟着实践。当部下遇到到问题、遇到困惑时,我就告诉他们,你们去买王志纲的书,王先生的书就是我的理论指导,他是我的精神导师。

    多少老板、多少企业、多少官员,从我们的书里获得了营养。工作室成了一盏明灯,引领他们往前走。这种力量是很难想象的。正是凭借思想的力量,我们吸引了很多高端客户。而且只要我们一碰面,很容易就拉近距离,达成默契。这当中包括许多省市委书记。这次路虎带队去做新疆乌昌项目,乌鲁木齐的书记说起工作室是如数家珍。而且我后来听他手下一些领导讲,在常委会上,他动不动就举工作室的项目为例。我们去了以后,常委成员几乎都过来了,首先就要求我给常委们做一场报告。

    我到黑龙江牡丹江,该市一位主要领导见我时的第一句话就是,王老师,我是你的粉丝。我说,你怎么是我的粉线呢?他说,我跟踪你二十年了。我说,怎么能跟踪二十年呢?他说,从你当记者的时候,我就开始读你的文章,今天还在读。

    上海公司目前正在做黑龙江省牡丹江项目,牡丹江市委书记告诉我,他在十七大召开期间,方案给省长汇报了,省长很赞同。并说:“当年我在陕西时跟他们合作很成功,你们找到王志纲工作室就成功了一半。”

    这就是工作室的无形力量,现在表现得越来越突出。今后我们要注意的是,要防止滥用这种无形力量。

    这种无形力量的背后,说到底靠的是理论构建能力。所以未来我们必须进一步完善和强化这种理论构建能力。当然,我们的理论构建从来都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有实践探索的支撑,而且是能够落地的。理念构建与项目创新始终是相辅相成的。

    所以,我们在选择项目上,对于一些有前瞻性、挑战性,创新性强的项目要下大力气抓。下一步两件要下功夫做好的探索性项目,一个是“伊托邦——首个数字化生活城区”,另一个就是毛里求斯中国首个海外经济特区。

    我们不仅要把事情做好,还要从理论上进行升华,总结出规律,创造出新的模式,其意义将是非同寻常的。只有如此,工作室的战略价值才会不断体现。

    有了公信力、创新力、理论构建力,下一步有待进一步强化的是整合力。

    国内国外很多一流机构都非常渴望跟工作室合作,希望工作室为他们找方向、搭平台,也希望成为工作室的整合对象。但是这种情况我们过去没有精力去认真思考。我觉得,现在该是认真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了。我们各个公司都应该注重这项工作,在与各种相关下游机构打交道和合作时,要认真筛选和整合那些能够承接和执行我们战略思路的国内外一流机构。2008年,我们一定要破这个题。

    工作室未来打造的究竟是啥呢?不是单打独斗的驱逐舰,或鱼雷快艇,而是一个强大的战斗集群。以航空母舰为核心平台,有舰载飞机,有预警机,有驱逐舰,有护卫舰,有鱼雷快艇……,也就是说,你帮客户服务的时候,凭着你的公信力将各种资源整合到位,最后,给予客户的是交钥匙工程,人家当然是最满意的。现在有不少企业甚至政府都有这种需求。尤其对于那些人才队伍跟不上,操作能力弱的客户,为了保证战略的有效实施和推进,整合各种专业力量跟进十分必要。

    对于有些项目,如果我们能够提出一个一揽子解决方案,作为投资人就可以超脱出来,专注于前头和后头,前头就是土地,包括资金的调配,后头就是这个项目建设以及完成以后怎么运营。但是,为什么对于一些提出要求的企业我们没有一步到位采用这种方式呢,我觉得,这就像谈恋爱一样,需要一个磨合的过程。但是以后,在跟一些彼此都非常了解和认同的客户合作的时候,很可能会一步到位就结婚,而不需要经历漫长的恋爱过程。

    我在北京的街头曾经看到IBM的一句广告词:“四海一家的解决方案。”工作室下一步的发展方向,也要争取能为客户提供四海一家的解决方案。也就是说,我们为客户提供的不只是找“魂”,找方向,还要尽可能给你提供的是一个面向四海整合资源的平台,能够帮助客户更好地推进和实施我们提出的战略,这是工作室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我希望在2008年的时候,我们能够在这方面去大胆进行探索,并通过一些项目的尝试,找到破题的方法和价值认同而得力的合作的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