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读书观
文/周廷军
文章结构:
第1章读一本书 《方法主义:读书的三个层面》
第2章如何进入一个新知识领域 《提衣顿领 百毛皆顺》
第3章该读什么书、什么书属于我 《寻找文学上的爱人》
第4章怎样选书 《粪堆里的珍珠》
第5章新的阅读工具 《阅读介质革命》
第6章读书的价值底牌 《认识你自己》
第7章超越读书 《心随所欲不逾矩》
第1章九方皋相马
——方法主义:读书的三个层面
读书要有自己的判断和见解,所以叔本华说:别让你的大脑成为别人的跑马场。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是个方法主义者。不知道是从几岁开始,我就固执的认定,上学不是为了学习知识而是学会学习知识的方法,因为上学只占整个人生的一小部分,上学是学习一生的方法而不是也不可能学完一生的知识。
所以,我抵触上课讲明白了还留家庭作业,反感老师只是照本宣科讲自己看书就能学会的东西,以至于不喜欢教科书,以至于除了小学一年级外,从未得过班级第一名。现在想来,都是我当时那可恶的想法种下恶果,以至于现在都没拿到名牌大学的文凭。不过看了大量杂七杂八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后,我还是感觉自己在逐渐充实起来,对许多事物有了自己的判断和见解,以此聊以自慰。
从一个方法主义者的立场出发,我读书主要看三个层面:一是,看书的内容,内容是一本书存在的基础,也是我选择读这本书的前提,感兴趣就从内容开始享受知识和智慧吧。
二是,看书的结构布局和语言风格。既然把东西编到了一起,自然有共同的主题,至少也相互联系。这里很有学问。为什么这一部分开篇,那一部分结尾?为什么这样连接,如此顺序?为什么先讲一个故事,为什么写成随笔?……看起来似乎是很随意,其实这里有作者的匠心独运。抛开复杂的社会背景、写作环境不说,结构布局至少也表明了作者两个方面的功力:逻辑思维习惯或方法;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
语言这东西是熏陶出来的,“读书破万卷,下比如有神”,而不是靠套用几种格式就能写出好文章。所以中文专业出身的文学家不多。因为,他们从一入门就被框框套住了,写作文都很出色,写文章就有些花哨了。我也曾是学中文的,就怕被绕到框里去,“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当然,写文章还需要天赋,“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真正好文章,“大略如行云流水,行于所当行,而止于不可不止”,真正好文章,不管是什么学科的,写什么内容的,都很美,都值得学习。
同时,别小看了形式方面的东西,有时候形式也能决定内容,采取某种形式将决定我们能不能清楚地表达出我们想表达的内容。人的思维总体是立体的、整体性、形象的、跳跃性比较强的,而语言文字是线性的、单向度的、抽象性较强的。正可谓:道可道,非常道。
比如,我们能够把不同的东西同时在大脑中构思,或是把整个场景画面呈现出来,但是,当我们用语言表达时,却只能一条一条的说,一部分一部分的表述。比喻是怎么发达起来的?就是一些我们自己觉得很清楚却又无法和别人说清楚的东西,比喻比喻就好懂了。庄子哲学都是寓言故事。尼采用诗和语录体来表达他激情澎湃又充满智慧的思想,因为他的思维极富跳跃性,许多想法同时涌现,如果像写论文一样逐步论证,他一辈子都写不完了。萨特则用小说表达存在主义,因为抽象的语言很难让人们理解,那就给你讲个故事吧,道理自在其中。
语言的精确度反映了我们对一个问题的理解程度,因为,只有对内容深刻理解了,才能用最恰当的方式,最准确的表达之。如果能把一大段意思有一句话甚至一个词语表达出来,那你就是这个领域的专家了,这也是为什么每一个思想、理论、学科都要有一套自己的语言体系的原因。但是,如果你想把这套思想用于日常生活,你还必须从那套语言中跳出来,用大众的日常用语把他说清楚,这当然是一种更高的境界。怀特海说,哲学与诗同源,同样的思想,哲学将诗性语言日常用语化。
所以,我觉得,基础读物必须大师来写,才能写的清楚、写的透彻,给入门者一个不会误入歧途的正确引导。同时也呼吁某些准大师们,如果想让您的思想更多惠及世人,请不要总是追求曲高和寡、自持清高, 表达的通俗一点,清楚一点,只会给您添彩而不会抹黑。
读书的第三个层面是,看作者用于写作的价值判断和观念基础。这是蕴含在文章中,又是文章本身没有指明的东西。中国有句老话叫“字里行间”,是的,不在字上,而在字间。是什么思想在指导着作者在写这些东西?他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他的价值观是什么?他真正要说的是什么?
一直认为这是看一本书最重要、最核心的东西。
这一层次能得到的不是知识,而是智慧。具体的知识的寿命是短暂的,而智慧则长久得多,智慧是知识的知识。为什么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的谆谆教诲好像说的就是我们呢?因为他说的不是一般的知识,而是智慧,他道出了千年不变的人性之基本原则。
一直想找到一个确切的词来表达我的这层意思,没找到,所以总是用一大段话来阐释,后来在传媒学者喻国明先生处发现一词,甚为贴切,即:价值底牌,读一本书要知道它的价值底牌是什么。
书能提供的知识多是一种间接经验,一本好书凝结了作者多年甚至一生的经验和感悟的精华,我们读它是为了有所感悟和收获,并可以在现在和将来的生活中得到精神或是物质上的收获。但更重要的事,人生是不能模仿和重复的,“人不能两次跨过同一条河流”,“尽信书不如无书”,如果亦步亦趋,必败无疑。所以,不能死记硬背,如果从书中能提出哪怕可以受用的一个道理、一句话,足矣。
我很崇尚一种思维方法:“得意忘形”。什么意思呢?讲个故事就清楚了。中国古代继伯乐之后又出了一位相马高人——九方皋,此人相马与众不同。一次国王让九方皋出去寻找宝马,他转了几天回来了,说是找到了一匹百年难得的千里马。国王很高兴,就派人立即去领回来。可是当问起九方皋此马的外貌特征时,他却记不起来了,说是好像是白马、雄性,可到那儿一看,是一头瘦弱的红色雌马。大家都不看好这匹马,可是九方皋坚持认为这是宝马(不是汽车品牌),只好带回去调养,不出三月,此马便表现出非凡才能,日行万里夜行八千,为帝国立下汗马功劳……感慨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事讲完了,细节可能有出入,但意思传达的没错。
洞悉文字背后的价值底牌(1)
评论
2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