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动车喝“空气”不喝汽油
本报讯(记者蒙志献)你见过只喝“空气”不喝汽油的气动车吗?昨日,记者在五一西社区翠湖新城就见到了这样一款特别的气动车。该车的主人介绍,该车通过超压缩空气作为驱动力,时速达到80公里左右。轻巧、低能耗、零污染是它的三大“卖点”。
气动车同时载6人行驶
这辆气动车的款式非常简单,圆柱型的高压蓄气钢瓶被固定在人力三轮车车厢上,整辆车没有看到一根电控线路。开车前,发明者廖善任将高压气阀打开,他说:“从氧气压力表可以看到,目前蓄气罐内只有10公斤的空气压力,但还是可以开车。”
听到用空气来开车,小区的一些居民马上坐上三轮车,欲想体验乘坐气动车带来的“快感”。此时,廖善任启动“油门”,气动车便“嗡嗡”地跑开来,吸引众人观看。他说,气动车出现响声,是因这他是用风爆气动马达作为驱动装置,只要设上消声器就没有响声了。
据介绍,该气动车的工作原理其实也很简单,首先由高压空气压缩机将高压空气充入增强高压蓄气罐装置内备用,高压空气输出时经减压器转换成低压气,低压气压驱动气动马达,气动马达驱动汽车行驶。
廖善任说,这个蓄气罐重达300多斤,经过试压可以承受150公斤的高压空气压力,这辆气动车可以同时载6个大人(不包括司机)行驶50公里左右。而蓄能装置——装载增强高压空气的蓄气罐才是技术的核心秘密。
从书本中获得发明灵感
廖善任今年63岁,从1992年到1999年,他曾获得自然水流水轮泵、风能存储——真空库引力装置、橡筋蓄能装置等多项国家发明专利,是个爱动脑子的人。在1997年,他在一本新能源杂志看到一段话:二十一世纪是风力世纪……解决开发利用风能资源的首要技术问题是蓄能装置工程。他因此产生了发明增强高压蓄气罐壳装置的灵感。
如何有效地捕捉风能,让它为人类使用?“关键是要找到能够储存高气压、高蓄量、高功能和使用安全的气体储存罐。”廖善任说,目前我们知道的空气压缩机配套的蓄气罐内壁空无一物,根本没法蓄存高压空气。
持之以恒终于试验成功
从2003年开始,廖善任才开始着手研制高压蓄气罐壳装置。他还买来一台手动试压泵,以便对高压蓄气罐进行试压。虽然装装拆拆、反反复复地自制了7个高压气罐,但每次试压时,气罐总是漏气。“每次都是从气罐内壁的焊接点漏气,原因是各接头点应力不均匀。”
廖善任在制作第8个蓄气罐时,将气罐内壁的增强杆改为增强环杆,改连接焊接点为环杆绕连焊接,使应力均匀,这样可以防止“金属疲劳”。经过试压,该气罐均达到了耐压、强度、密封和爆破试验共4项安全性要求,他的第8次试验终于成功。去年10月5日,廖善任便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该项技术专利。
压缩空气能源前景广阔
据廖善任说,目前市场上的电动自行车,绝大部分每年需要更换一组电池,无论在生产环节还是使用后的回收处理,都不同程度存在环保隐患。而气动车充一次气仅需1分钟左右,就可连续行驶上百公里,而电动车充足一次电需要3到8个小时。而气动车“吃”进去的是空气,排出来的也是空气,属于零污染,符合国家倡导的节能减排和绿色环保理念。
此外,他的高压蓄气罐不仅可以应用于汽车、轮船、火车和飞机等作为驱动动,还可以用于驱动发电机发电。“如果用高压蓄气罐来作为飞机的动力能源,就要航空专用的非金属材料制成蓄气罐,这种材料比钢材轻,且做成的蓄气罐重量最多20到30斤。”
现在,廖善任最大的愿望是,希望自己的发明技术得到政府和实力雄厚的大商家重视,在南宁市构建压缩空气环保公交车研发生产基地,或在北海设立一个利用风能来发电的电站,将风能转换成电力。
设加气站补充空气能源
当谈到如何继续给蓄气罐充气时,廖善任说,由于气动车只需要加气,可以通过在路边设置加气站,将加油站改为加气站,将蓄气罐重新装满加压空气即可,且加气时间比加油快许多,这样“气车”才能更好地推广。
市民李德东说,用空气来开车,这是一种很有前景的动力能源,关键是能不能推广应用的问题。李女士也说,要是将这项技术应用到电动自行车上,那就更加环保了,而且价钱肯定比电动车便宜。
本报讯(记者蒙志献)你见过只喝“空气”不喝汽油的气动车吗?昨日,记者在五一西社区翠湖新城就见到了这样一款特别的气动车。该车的主人介绍,该车通过超压缩空气作为驱动力,时速达到80公里左右。轻巧、低能耗、零污染是它的三大“卖点”。
气动车同时载6人行驶
这辆气动车的款式非常简单,圆柱型的高压蓄气钢瓶被固定在人力三轮车车厢上,整辆车没有看到一根电控线路。开车前,发明者廖善任将高压气阀打开,他说:“从氧气压力表可以看到,目前蓄气罐内只有10公斤的空气压力,但还是可以开车。”
听到用空气来开车,小区的一些居民马上坐上三轮车,欲想体验乘坐气动车带来的“快感”。此时,廖善任启动“油门”,气动车便“嗡嗡”地跑开来,吸引众人观看。他说,气动车出现响声,是因这他是用风爆气动马达作为驱动装置,只要设上消声器就没有响声了。
据介绍,该气动车的工作原理其实也很简单,首先由高压空气压缩机将高压空气充入增强高压蓄气罐装置内备用,高压空气输出时经减压器转换成低压气,低压气压驱动气动马达,气动马达驱动汽车行驶。
廖善任说,这个蓄气罐重达300多斤,经过试压可以承受150公斤的高压空气压力,这辆气动车可以同时载6个大人(不包括司机)行驶50公里左右。而蓄能装置——装载增强高压空气的蓄气罐才是技术的核心秘密。
从书本中获得发明灵感
廖善任今年63岁,从1992年到1999年,他曾获得自然水流水轮泵、风能存储——真空库引力装置、橡筋蓄能装置等多项国家发明专利,是个爱动脑子的人。在1997年,他在一本新能源杂志看到一段话:二十一世纪是风力世纪……解决开发利用风能资源的首要技术问题是蓄能装置工程。他因此产生了发明增强高压蓄气罐壳装置的灵感。
如何有效地捕捉风能,让它为人类使用?“关键是要找到能够储存高气压、高蓄量、高功能和使用安全的气体储存罐。”廖善任说,目前我们知道的空气压缩机配套的蓄气罐内壁空无一物,根本没法蓄存高压空气。
持之以恒终于试验成功
从2003年开始,廖善任才开始着手研制高压蓄气罐壳装置。他还买来一台手动试压泵,以便对高压蓄气罐进行试压。虽然装装拆拆、反反复复地自制了7个高压气罐,但每次试压时,气罐总是漏气。“每次都是从气罐内壁的焊接点漏气,原因是各接头点应力不均匀。”
廖善任在制作第8个蓄气罐时,将气罐内壁的增强杆改为增强环杆,改连接焊接点为环杆绕连焊接,使应力均匀,这样可以防止“金属疲劳”。经过试压,该气罐均达到了耐压、强度、密封和爆破试验共4项安全性要求,他的第8次试验终于成功。去年10月5日,廖善任便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该项技术专利。
压缩空气能源前景广阔
据廖善任说,目前市场上的电动自行车,绝大部分每年需要更换一组电池,无论在生产环节还是使用后的回收处理,都不同程度存在环保隐患。而气动车充一次气仅需1分钟左右,就可连续行驶上百公里,而电动车充足一次电需要3到8个小时。而气动车“吃”进去的是空气,排出来的也是空气,属于零污染,符合国家倡导的节能减排和绿色环保理念。
此外,他的高压蓄气罐不仅可以应用于汽车、轮船、火车和飞机等作为驱动动,还可以用于驱动发电机发电。“如果用高压蓄气罐来作为飞机的动力能源,就要航空专用的非金属材料制成蓄气罐,这种材料比钢材轻,且做成的蓄气罐重量最多20到30斤。”
现在,廖善任最大的愿望是,希望自己的发明技术得到政府和实力雄厚的大商家重视,在南宁市构建压缩空气环保公交车研发生产基地,或在北海设立一个利用风能来发电的电站,将风能转换成电力。
设加气站补充空气能源
当谈到如何继续给蓄气罐充气时,廖善任说,由于气动车只需要加气,可以通过在路边设置加气站,将加油站改为加气站,将蓄气罐重新装满加压空气即可,且加气时间比加油快许多,这样“气车”才能更好地推广。
市民李德东说,用空气来开车,这是一种很有前景的动力能源,关键是能不能推广应用的问题。李女士也说,要是将这项技术应用到电动自行车上,那就更加环保了,而且价钱肯定比电动车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