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救灾之后的建议


      (本文经作者删节修改后,于2008年5月20日发表于中央党校校刊的《理论观察》,题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5.12”特大地震灾后重建工作》) 

 

    【汶川“5.12”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工作,是当前一项事关全国、事关全局的大事,我们要举全国之力,夺取抗震救灾的胜利。我们看到,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直接指挥下,各救援队伍顽强拼搏、协同作战、夜以继日、全力以赴,灾区群众奋力自救,全国各地众志成城,世界同胞殷切关注,国际友好热心支援,抗震救灾正非常紧张有序地进行着,现在到了最关键的时刻。当前,最紧迫和最重要的,依然是抓紧救人。“咬定青山不放松”,和时间赛跑,争分夺秒,去赢得更多的生命。越到后面,争取生命的时间越少,抗震救灾的任务越艰巨、越艰难、越繁重,形势也越严峻。但是我们坚信,在任何艰难险阻面前,中国人民永远是不可战胜的,我们一定能够取得抗震救灾的最后胜利!与此同时,统筹协调地抓好灾区群众的吃饭问题、安全饮水、医疗卫生和余震监测、民政救济、社会募捐、后勤保障等,也刻不容缓。在做好以上工作的基础上,还要充分考虑当前抗震救灾工作结束后,如何做好下一步工作的问题。】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超前谋划“5.12”特大地震抗震救灾之后的重建工作,也是一项事关全国、事关全局的大事。我们只有早想一步,先行一步,才能做好灾后的各项应对工作。对此,笔者作如下思考,以资借鉴。

  一、安民心。

  民心稳,则天下定。根据历史经验,任何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经历一次巨大的灾难之后,民心恐慌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特大地震这样具有特别重大破坏性的灾难,给人们造成的心灵创伤和心理恐惧,给社会秩序造成的不良影响,都将是较长一个时期的。

  逝者已矣,生者的生活生产问题,需要认真对待和切实解决。我们必须充分估计到,经过这次特大地震之后,我们面临的情况有可能是,灾区群众的家庭中,有的是父母双双遇难孩子尚存,有的是父母中一个遇难孩子尚存,有的是孩子遇难父母尚存,有的是孩子和父母中的一个遇难;而生者的群众家庭,可能有的只是孩子,有的只是父亲,有的只是母亲,有的只是老人;同时,生者中,也有可能是有的已经致残丧失劳动能力,有的致残但还有劳动能力;也有的可能是特大地震时家庭成员之一在外地打工、上学得以幸免,但家庭其他成员全部遇难,等等。我们面临的是一个个具体的家庭和一个个具体的人,做好他们的工作,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针对这种情况,必须认真作好“安民”的大文章,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深入灾区,深入灾民,加强宣传,正面引导,把工作做实做细,不可有丝毫的马虎和疏漏。认真安排好灾区群众的吃、喝、医、住、行等,保障食品、衣服、药品、饮用水等救灾物资的持续供应,力争尽快恢复正常,使灾区群众的生活井然有序。各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到灾区群众当中去,亲历亲为,解疑释惑,争当“排头兵”,做扎实细致的安抚群众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做好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工作,把安抚工作做到每一个灾区群众那里。要告诉灾区人民,让他们坚信,党和政府始终是群众的贴心人、娘家人、自家人,小家失去了,但社会主义大家庭是充满温暖的,不管有多大困难,都可以得到解决,从而真正让灾区群众吃上“定心丸”,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宣传舆论部门一定要充分发扬优良传统,做好党和政府的“喉舌”,了解人民群众的“心声”,多做正面引导的工作,多做团结人心、凝聚力量的工作,把灾区群众的注意力最大限度地从沉于痛苦回忆,引导到恢复信心、建设家园、憧憬未来的良性循环中来。严厉打击散布和传播谣言的人和事,不给灾区群众造成新的恐慌。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工作,多同受灾群众交流,让群众休息好,保证睡眠,疏导情绪。引导群众开展互帮互助、亲朋勉励和自我消化,给群众打气、鼓劲,让群众在时间的推移中从灾难的阴影里慢慢摆脱出来。

  社会各界都要关注、关心、关爱灾区人民群众的灾后生活和生产,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各项工作。农业和粮食部门统筹充裕的粮食和食品,让灾区群众有饭吃。民政部门组织力量,搭建临时帐篷,安置群众住得稳;调拨和发放救灾资金和衣物,保证发到每一个人手中。加强对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的监管,确保救灾款物真正用于灾区、用于受灾群众。卫生部门组织足够的药品和医务工作者,及时给灾区群众送去健康。公安部门始终加强稳定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物价部门加强监管,严厉打击哄抬物价和囤积居奇的不法行为,稳定灾区物价。交通部门投入兵力,清理和修复道路,保证道路畅通。通信电力部门抓紧抢修在地震中损坏的线路,力争尽快恢复正常。教育部门把临时学校设在帐篷里,让孩子们尽快复学。文化单位组织开展赠阅图书、流动电影院和义演等活动,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工会、妇联和团委等都要发挥职能作用,为灾区群众做好服务。保险机构要集中专门工作人员,做好保险理赔工作。慈善机构、红十字会和妇儿基金单位要做好社会募捐,把募捐资金及时送到灾民手中。

  二、防新灾。

  经验和科学告诉我们,每一次大地震之后,都会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应对。这主要是两个方面,余震和瘟疫。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同样重要。前者具有不可抗力性,但通过监测和注意,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灾害造成的损害;后者是可以通过我们切实有效的工作,未雨绸缪,加以避免的。

  关于防余震,国家地震部门和各站点在严密监测,时刻注意,而且还要继续加强监测,保持对未来地震趋势的关注和判断。大地震之后有的建筑物、广告牌、电线杆、墙体、山体是半倒塌状,已经受到了严重损坏,经不起轻微的余震就会倒下来,如果此时人们活动在附近,难免造成伤亡。这就需要一方面要加强余震监测和预报,在第一时间争取工作的主动性,另一方面,要及时清理废墟,及早转移灾区,还要宣传、引导群众,不要到危险物附近逗留。值得注意的是,要及时应对和处置关于网络和群众中流传的不实余震消息的一些谣言,做好新闻发布工作,以科学真相服人,让谣言不攻自破。要严密监测和监视堰塞湖的发展趋势以及其它次生灾害发生的可能,制定预警除险方案,通力协作,打好硬仗

  关于防瘟疫,国家卫生部门和环保部门应当周密部署,抓紧安排,采取得当有力的措施,严密加以防范。从以往的地震经验看,大地震之后的气候状况有所变化,有的是大雨,有的是大雪,有的是暴风,等等。而这次汶川特大地震后,期间也有下雨的天气现象。如果未来的天气中,还有大雨,那么,雨水就会渗透到震后的掩体下面,再加上现在天气越来越热,时间一久,一些埋在下面的尸体发生腐烂,苍蝇、蚊子、虫子等生物的活动多了起来,容易发生疫情。由于地震引起一些滑波、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造成了对水质的破坏和污染,水的流动性,可能会扩大污染影响。地震后也可能存在一些化工污染水源的泄露,容易引发和传播疾病。在现代科技条件下,只要我们主动应对,是完全可以避免疫情发生的。这就需要超前谋划,超前思维,抓紧清理地震死难者遗体工作,切实加强消毒灭菌和环境保护工作,把工作做在前面,防止流行病的发生。必须完善应急预案,强化设施配套,投入足够人员,时刻予以注意。告诉群众没有经过消毒的水不喝,不干净的水不喝,引导群众加强个人卫生,勤洗脸、勤洗手。坚持群测群防,专群结合,打一场防止疫情的人民战争,掌握主动,走在前面。气象部门要加强气象监测,及时提供科学的气象信息,以便各方面及早应对。

  三、重建家。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来。”一场特大地震灾难之后,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需要我们做的工作很多,牵扯方方面面。而重建家园,是一项事关长远发展和稳定的重要工作,必须抓紧抓好。

  因此,要把帮助灾民重建家园工作纳入紧迫的重要议事日程,制定重建方案,采取有效措施,组织工作力量,抓紧予以实施,确保务求实效,在废墟上托起明天的希望。灾后重建需要考虑组织领导、资金支持、人力保证、重建规划、移民搬迁、恢复生产、布点选定、简易房和过渡房建设、长远的城市建设等许多事项。从唐山经验看,灾后重建工作是一项至少得三年以上甚至五至十年的长远工作,既要有紧迫感,抓紧做好当前工作,又要树立长期奋斗的思想,坚定不移地稳步推进各项工作。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核心,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基本要求,坚持统筹兼顾根本方法,以灾区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首位,抓紧解决好灾区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障灾区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立足实际,区别对待,既要规划建设一批民居住宅,又要规划建设一批福利院、孤儿院、敬老院,对灾后群众妥当安置。超前规划,打基础、利长远,坚持生态文明和社会效益相结合,坚持立足当前和着眼长远相结合。确保灾区群众在过冬前能够住到简易的新居,并保证他们吃得饱、喝得净、住得稳、穿得暖、睡得安。加强水泥、钢材、电力等供应工作,保障灾后重建需要。尽快组织和帮助受灾企业、工厂、学校、商铺等恢复正常的生活生产,组织群众开展生产自救,重振经济,保持社会稳定,保证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信心是灯塔,勇气是风帆。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倒、饱经风霜而弥坚。只要我们树立必胜的信心,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众志成城,团结奋进,艰苦奋斗,以大无畏的勇气去战胜困难,我们就一定能够把大灾之后的各项工作做好,给灾区人民群众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本文属个人原创,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