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应有一颗社会责任之心


  新的一年开始之际,在电视里我看到了今年的央视标王宝洁的身影,去年11月份,从2003年到2005年,三度蝉联中国中央电视台标王的宝洁再度以4·2亿元人民币成为央视的新标王,作为日化企业,我们应该为它们高兴,说明了化学领域的繁荣。

  今年是我国的企业社会责任年,何为企业社会责任呢?大约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企业应该承担并履行好经济责任,为极大丰富人民的物质生活,为国民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最直接地说就是盈利,尽可能扩大销售,降低成本,保证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

  其次,企业在遵纪守法方面作出表率,遵守所有的法律、法规,包括环境保护法、消费者权益法和劳动保护法。带头诚信经营,带动企业的雇员、企业所在的社区等共同遵纪守法,共建法治社会。

  第三,伦理责任是社会对企业的期望,企业应努力使社会不遭受自己的运营活动、产品及服务的消极影响。加速产业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大力发展绿色企业,为环境保护和社会安定尽职尽责。

  那么我们的央视标王宝洁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做得如何呢?让我们回顾一下他近提来在中国的情况。

  世界500强企业的日用消费品巨头美国宝洁公司,在中国从2005年起就一直卷进一波接一波的质量事件:SK-Ⅱ因含有腐蚀性物质的嫌疑和虚假广告宣传被江西消费者告上法庭;SK-Ⅱ是全球著名日化企业宝洁公司旗下的高档化妆品牌。在中国女性中,SK-II被传为“神仙水”。

  “佳洁士”牙贴被媒体曝出外包装中英文标签内容不一致;“汰渍”洗衣粉在中国洗涤用品协会质量检查中查出质量不合格;“海飞丝”、“潘婷”、“舒肤佳”等著名品牌被宁波工商部门以产品涉嫌虚假宣传为由立案调查。到2006年9月初,SK-II品牌12个品种的化妆品被国家相关部门检测出含有化妆品禁用物质铬和钕。至此,广州、北京、上海等地相继掀起退货潮,部分城市SK-II专柜开始停售产品。其间,因为宝洁方面对退货设定了种种门槛,引发退货纠纷,有城市出现SK-II专柜被砸等事件,而SK-II官方网站也被黑客攻击而陷入瘫痪。2006年9月22日,SK-II发表声明,称其决定暂停在中国的产品销售,暂时全面撤出中国市场。

  宝洁事件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思考空间,作为央视的标王是以经济实力说话的,但由于宝洁事件我想我们有义务对标王评选活动进行反思。

  其一,作为媒体,我们是否应该考虑标王的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当然作为中央电视台权威媒体在今后的标王评选活动中是否应该首先考虑或者说首先要考查竞标企业的社会责任有无问题存在,然后才允许或者说是有资格进行企业竞标呢?

  其二,作为中国的日化企业、石油化工行业乃至任何行业中的企业,我们在取得巨大的盈利面前是否也应该重视企业社会责任呢?

  宝洁是外企,可标王却是中国央视的标王,但我还是想通过宝洁这件事提醒我们的企业家,在重视利润的同时更应该重视企业的社会责任。这让我想起搜狐网等几家媒体共创的“一年一度的最佳企业公众形象”评比时的一段话:我们呼唤让公众信赖的企业道德精神,致力于让更多的中国企业,以完美的公众形象走向世界,在全球化竞争中持续发展、基业长青。他们评的不仅是企业的竞争力,更是企业的公众形象和社会责任。

  企业,作为现代经济社会的价值体系主力,是与公众天生相伴的,其社会责任与生俱来,你的产品是否具有公德性?你在盈利的同时是否考虑百姓的利益?苏丹红事件,松花江事件,都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企业的社会责任高于企业的利润率。企业只有与公众和谐共生,才有持续发展、基业长青的基因。

  但愿今年的标王能够经受住企业社会责任的考验,但愿明年的标王不再陷入企业社会责任的危机泥泞中,但愿我们的企业都拥有一颗“社会责任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