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灾不如防防
四川汶川大震,震惊全球,甚至于千五百公里之遥的北京上海,甚至曼谷、河内都有明显的震感。汶川七点八级大地震,引发地震能否预测的讨论。到底地震能否预测,双方各执一辞,谁也说不准。如说不能预测,一九七五年海城、营口,七六年龙陵、潞西及松潘、平武,三次七级以上地震却都预测预报成功。如说能预测,一九六六年邢台、一九七六年唐山等大地震又都未能预报。但在我看来,以目前地震前兆、预知与警报技术,尚未有关键性突破,地震发生之后涉及几个方面的工作,如抢救、应急、检讨及进一步的预防措施,此次大地震又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面对难以提防的地震灾害,从防灾、减灾与救灾着手,是较为有效的因应之道。
此次地震应该是时候为我们的城市和公共管理系统进行一次大扫描了,我们该如何来为我们国家的身体做检查呢?此次地震提醒了我们应该注意几大方面,
1、我们国内存在的地震带的变化情况,对该地区可能发生的地震我们应该有最坏的预估;修改与完善《防震减灾法》,与国外机构和组织积极地开展和建立联系,建设震情共享平台,以此来提高、加强地震监测预报水平和工作。
2、目前的楼宇结构及建筑规划是否落后,我们知道地震灾害最直接影响的是建筑物,除了追究建筑物的耐震强度设计与施工质量外,还需根本追究建筑物与土地之间的关系。当前我们应该尽快出台相应的《地质法》及全面的检讨我们的《建筑法》,对我们的楼宇防震(当然我们不能够头疼就医头,我们应该有全面意识,不仅应该考虑防震还应该包括防风)应纳入强制范围,我们的城市建设和规划必须遵从《地质法》、建筑法规等,其中包含环境敏感地质区、断层禁限建范围划分等等根本合理规范与管制土地的利用与建物开发,同时在人口密集区域应该考虑留出开阔地。
在禁限建范围内已经存在的对象,包含公共设施与民用设施我们需要加强调查、持续观察、更重要的是限制(甚至禁止)开发,同时应该以行政强制干预及引导对其予以加固。我们应该绝对避免不适当的建物开发在不适当的土地上这样的根本性错误,以此来规避造成社会与人民要付出更多的代价。
3、同时我们也应该推动地震保险观念,集合全社会之力量,让风险充分得到分担,减低财产损失,这样也将有助于我们的灾后重建。
4、为避免地震当场的威力造成民众的惊慌失措,应从平日教育让民众了解、面对,应落实防灾知识倡导与防灾技术演练,就像我们对待火灾及防空一样。特别是学校与部队。从日本1995神户地震等经验与四川大地震可以发现,学校在遭遇地震时,不但校舍建筑较为脆弱,而且学生们应变力较为不足,容易造成大规模伤害,在学校生活教育应该要落实避难演练,才能临危不乱。而部队集合了社会青年人口,是最佳的救灾动员人力,也应该加强防灾避难观念,在官兵退伍后,也带回每一个家庭。另外救灾动员其实复杂如同作战一般,也是需要平常有充分的准备与沙盘推演,临时才能立即应变。
5、救灾体系也需平时确实建立与维护,各职能部门,如地震局、水利部门、消防部门、公安部门、卫生防疫系统及通讯部门等才能因应灾变启动紧急应变计划,这内里包含人员动员与联系、如何掌握与调度各项机具、交通工具、通讯工具与救援物资,并安排医疗救治与管制秩序。
6、而地方单位也应该定时出版与更新以居委会或者村为单位的防灾地图与紧急疏散路线,明确标注避难处所,让群众充分了解所在地的避难处所及相应的设施,而我们的应急体系应该更迅速的掌握和更新所辖单位的具体数据特别是人员流动数据,同时该数据必须统一到由中央主导的应急体系网络里,如此才不致于群众临时因为过于惊慌而造成伤亡以及我们的应急体系对数据的茫然而导致救难手忙加脚乱了,从而延误黄金救援时间。
救灾不如防灾---汶川地震给予我们的启示
评论
13 views